我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小种子孕育大希望 绘就助农致富新图景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1 18:47:06 作者:查燕荣 编辑:张驰 责任编辑:高云良

新疆天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深耕种业领域二十载,以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发展模式赋能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公司成立于2004年,主营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品种选育、生产加工及销售,目前总资产达6.54亿元,下设多家分公司、子公司及合作社,配套建成5座种子加工厂、1座良种棉轧花厂。2024年实现总产值6.2亿元、利润5100万元,先后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30余项荣誉,成为推动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

深耕科研育种,筑牢农业科技根基。公司秉持“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理念,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夯实种业创新基础。强化科企协同,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6家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汇聚含院士、研究员在内的专家36人,培育本土“土专家”58名,形成产学研联动创新合力;建强科研平台,累计投资8700多万元,在北京、海南及新疆阿克苏、喀什等地布局11个育种试验站、23个定位共享测试点、8个自然生态鉴定试验点,坐拥核心试验田5860亩,为精准育种提供坚实支撑,每年科研投入占总产值5%,2024年达2500多万元;加速品种研发,已培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品种15个,其中玉米品种10个、小麦品种3个、棉花品种2个,年均繁育新品种(系)30个以上,10个以上品种参与自治区及国家级试验,联合新疆农业科学院培育出我国首个早熟机采长绒棉新品种,相关育种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科研项目获评“中国光彩之星”。如今,公司年产销种子超8万吨,销售网络覆盖新疆及东北、西北各省区,2023年种子销售额跻身全国前十,小麦种子销售额位列全国第八,自主研发的冬小麦新品种新冬59号成为南疆主推品种,获阿克苏地区“金种子”大赛一等奖。

普及农技知识,赋能农民科学种植。公司始终把提升农民科技种植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多维度开展农技培训,让科技扎根田间地头。依托“科技之冬”活动,组织技术人员在12个县市开展培训120场次以上,通过图文讲解、实物展览、现场答疑等形式,每年覆盖群众1.3万多人次,实现农技知识集中普及;搭建观摩平台,组织农民走进小麦、棉花三圃田及玉米、小麦、棉花对比试验田、高产示范田,结合现场观摩与技术讲解,帮助农民直观了解品种特性、产量差异及育种过程,深化品种认知;强化田间指导,定期组织科研专家、公司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水肥配比、病虫防治、制种玉米去雄等实操培训,助力每户农户培育1至2名科技“明白人”,有效减少生产浪费与损失,推动种植效益提升。

聚焦助农增收,铺就共同富裕之路。公司以制种产业为纽带,多举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企业发展与群众受益同频共振。制种基地稳增收,每年制种面积稳定在31万亩以上,辐射新疆12个县市26个乡镇50多个村,带动近2万户制种户增收5.1亿多元,小麦制种收购价每公斤较常规小麦高0.3元,玉米制种每亩收入较大田玉米多500元至800元,制种业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支柱;良种推广提效益,良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100万亩,助力小麦亩均增收150元以上、玉米和棉花亩均增收300元以上,2023年新冬59号冬小麦创下全疆大面积晚播亩产831.03公斤的高产纪录;就业帮扶稳岗位,每年在制种玉米去雄、种子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吸纳1000名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季节性务工,其中维吾尔族群众占比超90%,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同时招录150多名当地各民族正式员工,提供保安、保洁等就业岗位22个,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兜底保障减损失,积极开展灾后补偿,累计拿出3000余万元帮扶受灾农户,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记者 查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