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北风料峭,黑龙江省明水县通达镇繁华村的乡间小路上暖意涌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田埂上,村头一座小山般的牛粪堆旁人头攒动,钩机轰鸣作业,五台四轮拖拉机满载粪肥穿梭田垄其间。
“这可是地里的‘宝贝疙瘩’,往年堆在村里占地方,如今送到田里当肥料,来年庄稼准能长得好!” 村民刘佳男驾驶着装满牛粪的四轮车稳稳前行,车斗里的粪肥热气腾腾,散发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他的吆喝声与机械声交织成冬日农耕交响曲。
连日来,通达镇各行政村掀起了冬季送粪肥热潮。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一车车农家肥、牛羊猪粪被铺撒在待耕的田垄上,仿佛一幅生动的冬日农耕画卷徐徐展开。这热闹的场景,让人不由得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送肥下地的传统图景——古老的农耕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田垄间弥漫着质朴而醇厚的“农耕老味道”。
“大伙儿往这边挪挪,钩机要转场了!”村干部韩宝伟在现场来回指挥。他介绍:“过去村民把过剩农家肥堆在房前屋后或村旁,既影响村容又滋生细菌。今年镇里推广‘粪污治理+农田提质’,我们村11个自然屯、135户养殖户的2000多头牲畜粪便都集中管理,统一还田。”谈及村民热情,他笑着补充:“现在大家都主动找村干部联系钩机,送粪积极性高得很!”

粪肥运输到田野里(高伟 摄)
繁华村党支部书记鲍振杰介绍:“这些粪肥腐熟后肥力更足,还能改善土壤。我们村已经送粪肥3000多立方米,村里提供钩机,村民出机动车,预计还得持续十天才能完成。”他直起身望向忙碌的人群,“你看这互帮互助的样子,不仅拉近了邻里关系,更攒足了乡村发展的合力。”
“可算找到70年代冬季生产送粪的感觉了!” 村民张凤林驾驶着拖拉机,脸上满是笑意。车斗里的粪肥堆得满满当当,他握紧方向盘的手透着股踏实劲儿:“如今这老传统又回来了,地里有了这‘天然养料’,心里就有了丰收的底!”
连日来,通达镇各行政村掀起冬季送肥热潮,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身影,一车车农家肥铺撒在待耕田垄上,一幅生动的冬日农耕画卷徐徐展开。截至目前,全镇已有500余户村民参与,累计运送各类农家肥2.4万立方米,覆盖农田8000余亩。
“我们通过村广播循环宣传、微信群科普,干部入户动员,让村民从‘被动配合’变成了‘主动参与’。”通达镇党委书记满云龙在查看粪肥还田情况时表示,粪肥还田实现了人居环境改善与农田地力提升的“双赢”,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午时分,北风依旧凛冽,但通达镇的田野上涌动着别样“暖意”。这场涌动的送肥热潮,不仅是通达镇冬日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更是农业绿色转型的生动缩影。这场送肥热潮,是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的碰撞,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踏实足音。当农家肥回归土地,当环境整治与农业增效齐头并进,这片黑土地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记者 刘尧 通讯员 于海静 李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