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沙雅县:梭梭林“锁”风沙 肉苁蓉“掘”黄金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1 18:47:06 作者:查燕荣 编辑:李安琪 责任编辑:付曦地

深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寒意渐浓却挡不住生机涌动。11月19日,在新疆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的肉苁蓉种植基地里,一望无际的梭梭林在秋风中舒展枝叶,织就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孕育希望的土地,曾因风沙肆虐而寸草难生。“梭梭+肉苁蓉”的生态种植模式,正让这里的荒漠蜕变为“聚宝盆”。

在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的漠鑫公司肉苁蓉种植基地里,梭梭林下工人们正在采挖。(柴梦乐 摄)

铁锹铲过地表10厘米左右的沙子后,有的地方会露出类似竹笋的柱状物体,那是沙漠里丰收季的主角——大芸(又名肉苁蓉),这种素有“沙漠人参”之称的中药材寄生在梭梭等荒漠植物根部。

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盖孜库木村村民徐双平说:“我是从10月16日开始开挖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挖了一个月了,一天可以挖到2亩左右,产量就400到500公斤,每公斤一元钱,收入还可以的。”

这片绿洲的诞生,源于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十余年的坚守。2011年,企业初次尝试在盐碱化土地上种植梭梭,彼时技术匮乏,成活率始终不高。经过反复试验改良,2017至2018年,梭梭嫁接肉苁蓉技术逐步成熟,治沙与增收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式成型。如今,企业已建成两万亩规模化种植基地,不仅让千余名农牧民实现就近就业,更让周边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朋辉说:“这片地是我们去年开的5000亩,去年7月份嫁接的肉苁蓉。现在我们这个梭梭的行距是四米,每一行梭梭两边嫁接这个肉苁蓉。”

工人将肉苁蓉连根拔起。(王水江 摄)

沙雅县80%以上区域为沙化土地,地下水盐碱度极高,给植被种植带来巨大挑战。公司通过对比试验发现,梭梭是为数不多能存活的树种,而寄生其根部的肉苁蓉,更能适应极端环境。

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朋辉说:“因为咱们沙雅这个地下水,盐碱度是非常高的。我们当时实验完4、5种(树种),这个水浇这个梭梭能存活,现在我们种这个梭梭树和旁边嫁接的肉苁蓉,防沙固沙效果非常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肉苁蓉的采挖期恰好在棉花及其他农作物采收之后,有效利用了农闲劳动力,为附近农牧民提供了额外收入来源。

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朋辉说:“刚好是棉花采完,肉苁蓉采挖的时候,我们可以叫上当地的村民来采挖肉苁蓉,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梭梭林构筑的绿色屏障,不仅守护了村庄与农田,更让“沙退人进”的愿景变为现实。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徐双平感受最为真切。

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盖孜库木村村民徐双平说:“梭梭草嫁接肉苁蓉,防沙治沙的效果很明显,之前风沙很严重,现在风沙情况变得好了,农作物生长环境也好了很多,收成也逐年增加,收入也在增加,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沙雅县的治沙成效,并非个例。2021年以来,当地积极引进17家企业和合作社,通过种植梭梭、四翅滨藜、白刺等沙生植物,完成灌木造林28万亩,其中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的面积达20万亩。仅今年,肉苁蓉产量就突破1万吨,产值超1亿元,吸纳周边5000余名农牧民季节性就业,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沙雅县林业和草原局治沙办主任滚福鹏说:“通过近几年的沙化土地治理,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由原来的7.14%增加到现在的9.1%,扬沙天气由原来的43天减少为现在的35天,降雨量由原来的43毫米,增加至现在的70毫米,在这片治理区域内,我们可以时常看到黄羊、马鹿等野生动物出现,野生动物栖息地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除了“梭梭+肉苁蓉”模式,沙雅县还创新推广苦咸水利用、节水灌溉等科学治理措施,形成多维度治沙体系。从一株梭梭的成活,到一片绿洲的崛起,沙雅县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在沙漠边缘,绿色始终是最动人的色彩,也是最坚实的“致富密码”。(记者 查燕荣 通讯员 王水江 柴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