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远景村村委会的老党洋片区,千亩稻田如同铺展在大地上的彩色地毯,金黄的稻浪随风轻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花香。看到这幅丰收图景,谁也想不到,十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贫困村,大片良田撂荒,村民多靠外出务工为生。今年5月,远景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这份荣誉就藏在这片丰产的稻田里和村民们的笑脸中。
曾经的远景村,虽有“陵水粮仓”的名头,但大部分村民手握良田却不愿种粮,土地撂荒问题突出。全村6137亩耕地中,近2000亩撂荒,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只能守着零星地块勉强耕种。
改变始于远景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武“一班人”探索的土地托管模式。他们探索“村集体+服务主体+农户”的土地托管模式,成立村办公司,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采购20多台农机,从育秧、插秧到收割、加工实现全机械化;又与湖北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引进“野香优海丝”优质稻种,用吊罗山天然泉水灌溉,打造“老党洋山泉米”品牌,催生出新的盈利增长点。
此举不仅盘活全村200多亩常年撂荒地和1600多亩季节性撂荒地,还组建农机服务队,吸收脱贫户就业,承接县内外14500余亩农事订单,预计年产值可达600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从2016年不足6万元增至2023年270.8万元。
远景村村民刘金秀对此深有感触:“村里管种管收,每亩地在收粮后能拿到200到300斤的粮食,平日里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外出打工。”
产业发展起来后,如何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远景村的答案是“村规民约+积分制”。2022年,远景村党支部联合乡贤制定“奖十条罚十条”村规民约,将孝敬老人、庭院卫生、配合村务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可凭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油、米等生活用品,营造了“人人争先、户户上进”的氛围。
远景村村委会将每年1月、4月、10月定为“美丽远景我建设”爱国卫生月,让村民成了治理主角。截至2024年8月,全村1043户注册积分平台,注册率96%,累计兑换积分价值10230元,昔日污水横流的水利沟变得清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文明的温度,更体现在对村民的细致关怀里。远景村主动邀请驾校到村委会“送考下乡”,解决村民“上牌难、无证驾驶”问题;在省司法厅支持下,建设法治教育基地,将普法教育、纠纷调解纳入常态工作;年初的分红大会更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2022年为5178名村民发放分红67万元……这些实事,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对于前来过冬的“候鸟”老人,远景村整合资源成立10多个文艺团队,来自北京的“候鸟”张玲笑着说:“这里不仅是康养胜地,更是充满人情味的第二故乡。”
“以‘带好头’建强基层党支部,创新‘党建引领+村集体产业+全民投入’模式,通过完善党建机制、提升党员素养、强化作风建设,推动组织与产业振兴融合。”提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继钦说,这就是远景村的“文明经验”。
如今的远景村,不仅有“老党洋山泉米”等特色产业品牌,还有“爱远景卫生之家”的文明风景,更有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村民的幸福感写在脸上。“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壮大村集体产业,深化治理,让‘远景之路’越走越宽!”王连武坚定地说。
从土地托管模式的探索到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打造,从村规民约的制定到积分制的落地,从对村民的精准服务到对“候鸟”群体的包容接纳,每一项举措都离不开党支部的引领和党员的带头。文明新风伴着稻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不断传递,一幅产业兴旺、美丽宜居、村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琼岛大地徐徐展开。(林春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