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正文
粮田果园“机器人当家”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4 19:16:29 作者:陈曦 编辑:吴一良 责任编辑:高云良

谁说种地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山东肥城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田间地头之上,一支支身怀绝技的“钢铁新农人”编队出征,用科技力量取代传统劳作,让种地这件事变得前所未有的“酷炫狂拽”。

在安驾庄镇洼里村的智能农机装备研产推用基地,328亩示范田的“生命体征”实时呈现在智慧指挥调度中心的巨幕上。土壤墒情、氮磷钾含量、作物长势热力图等数据奔流汇聚,经“农田大脑”飞速运算,转化为一道道精准农事指令。

肥桃管理用上了机器人(王君瑶 摄)

“这是整个无人农场的‘指挥中枢’,”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陈国庆指着屏幕介绍,“它整合物联网感知、边缘计算与精准管控技术,构建起‘感知—分析—决策—执行—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

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持续进化的能力,每天的作业数据、作物长势信息都在不断训练AI模型,以病虫害预测为例,其准确率已从去年的82%跃升至今年的90%以上,智慧决策的精度日臻完善。

田间地头,形似钢铁蜈蚣的滴灌带收放车铺设效率提升8倍、磨损减少50%;高效移动式智能水肥一体机让灌溉施肥效率直接翻倍,每一滴水、每一份养分都精准作用于作物生长。无人打药机农药靶向命中率达95%,整体用量减少40%,作业能耗降低18%,实现了生产效率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机器人编队开进粮田(穆姝琪 摄)

面对农村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等现实困境,近年来,肥城以“科技赋能、机器换人”的智慧农业新路径,给出了破题之策。一支由传感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武装的“钢铁新农人”队伍,正成为这片土地上“不打烊”的农业生产主力军。

科技赋能的触角,从粮食作物延伸到特色林果。在安驾庄镇大龙岗石村的苹果园内,陈国庆正带领团队测试果园巡检机器人。他轻点手机APP,屏幕上即刻清晰地标示出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方位。

“这些红色标记,指的就是树干上已出现的虫害区域。”陈国庆介绍,这款APP的强大之处在于打破了专业壁垒,让技术人员和种植户都能随时随地掌握果园动态,真正实现了“人机协同、数据赋能”的智慧管理,推动果树品质管理迈向精准化与智能化。

与此同时,在安驾庄镇北张侯村的阳光玫瑰园里,无人驾驶“小火车”正载着240公斤新鲜采摘的葡萄,在果园间灵活穿梭。这种能够自如前进倒退、精准转弯停靠的智能装备,彻底解决了山地果园的运输难题。

“有了它们,再也不用人工肩挑背扛了,方便又快捷,省时又省力。”北张侯村党支部书记安兴伟欣喜地表示,“现在种地,靠的是科技,拼的是智慧。”

而在桃园镇6000亩的肥城桃数字农业产业园,“未来果园”的科技感扑面而来。5米的宽阔行距为机械通行预留空间,2米的株距实现合理密植,每一处规划都暗藏“科技心机”。

“这座果园科技含量拉满!”技术人员武瑞征话音未落,一台酷似小坦克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履带滚滚驶来。

这台园区自主研发的装备时速达15公里,头部双红外扫描仪能全方位覆盖两侧桃树,仅需1小时就能完成几十亩果园的巡检任务。加上自动打药机、智能分选设备等全套装备,施肥、浇水、采收等主要农事全由机械“操持”,相比传统果园节省人工50%以上,让肥城桃这一特色产业焕发新生机。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让科技“好用”且“用得起”。肥城创新推出机器人租赁模式,通过安驾庄镇试点的智能化农服中心,让农户以低成本享受高端科技服务。

通过租赁使用机器人设备,农户每亩成本降低60%,人力成本缩减40%,水肥投入节省20%。实实在在的效益,更带动周边5万多亩农田升级,吸引12家农科企业入驻,形成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

从田垄间的精准作业到产业园的智能管控,从粮食作物的全程无人化管理到特色林果的精细化培育,肥城的“钢铁新农人”正以精准、高效、可持续的姿态,彻底改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传统,一幅“数据驱动、机器赋能、智慧决策”的现代农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肖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