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汽车产量累计达到32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累计突破300万辆;广西首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在柳州下线并入驻东风柳汽实训,实现“柳产人形机器人”造“柳产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20年的10.8%上升到2024年的29%;人工智能产业产值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3.3%。
“十四五”期间,柳州市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锚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战略目标,坚决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
近年来,柳州市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二五”工程、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龙行工程”、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菱势工程”,上汽通用五菱建成全球首个“岛式”精益智造智能工厂、携手华为持续深化“三智”合作开发新车型,优必选机器人在东风柳汽实现应用;扎实推进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开发出系列高强度汽车、工程机械用钢,钢铁产业加速向高附加值、高品质方向转型;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工程机械等产品销量全球领先,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海外营收占比达46.9%;农产品加工、林木加工等优势产业向“精”提升,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760亿元。
柳州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新三样”新兴产业能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柳州市积极践行“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产业集群创新基地,目前拥有人工智能核心规模以上企业21家。今年前三季度,柳州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3.3%,预计今年将突破百亿元。新能源产业方面,柳州成功引进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瑞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零部件企业落地并建成投产,引进柳州金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华电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柳州鹏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新材料产业方面,大力发展ITO靶材、云母珠光材料等产品,推动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ITO靶材国产化替代,七色珠光(二期)建成投产。
柳州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创新平台900余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9家、自治区级平台227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2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记者 朱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