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特色农业“土里生金”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4 19:17:55 作者:陈曦 编辑:吴一良 责任编辑:高云良

初冬时节,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的田野间不见农闲寂寥,反倒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繁忙与生机。在东庄村,成方连片的羽衣甘蓝舒展着墨绿色的叶片,随风轻摇,织就一幅冬日的“绿色画卷”。

“看准市场风口,特色作物就是‘绿色银行’!”东庄村种植大户耿杰的40亩羽衣甘蓝田里,沉甸甸的叶片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如今追求健康饮食成为潮流,羽衣甘蓝凭借低热量、高纤维的优势,成为备受追捧的“减脂明星”,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作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耿杰精准把握市场机遇,引进种植这一高附加值作物。

“现在已经进入盛产期,一株株长得特别旺盛,预计亩产可达8000斤!”耿杰满脸自豪,“这些羽衣甘蓝主要出口欧美,作为减肥餐、健康餐的核心原料,销路根本不愁,妥妥的增收致富‘绿色法宝’。”

在张庄村,生姜产业同样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种植户于训刚今年种下的50亩生姜喜获丰收,扒开泥土,一个个姜块饱满厚实、色泽鲜亮,辣味纯正浓郁。

“咱们的生姜品质过硬,肉紧实、耐储存,早就打响了名气!”于训刚难掩喜悦,“平均亩产约13000斤,已经和外地加工厂签订了40亩的回收订单,剩下10亩留作姜种。明年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金姜’产出更多收益!”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精准的政策引导与科技赋能。近年来,边院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在盘活土地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上精准发力,通过鼓励规模化经营、引进高附加值作物、链接市场资源等举措,探索出一条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全面发展的新路径,让广袤田野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田”。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技术正为这片土地注入强劲生命力。为探索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农业路径,泰安市政府办公室派驻东坡村的第一书记王永昌,积极奔走、多方协调,成功争取到40万元启动资金,为村里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第一股活水”。东坡村由此建起了12座、占地10亩的现代化蔬菜大棚。

“大棚主体采用坚固的镀锌管骨架,外层是高透光薄膜,为蔬菜营造了理想的生长环境,”王永昌细数大棚的“硬核配置”,“我们还配套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实现水肥精准控制,既省水,又省工。”

走进大棚,满眼绿意扑面而来。西蓝花植株整齐排列,叶片肥厚、长势正旺。目前西蓝花已进入采收期,预计亩产可达3000斤。

“这还不算完!”王永昌算起了“四季增收账”,“西蓝花采收后,我们会立刻抢种土豆和水果玉米,这两种作物经济价值高,预计土豆亩产5000斤、水果玉米亩产1200斤。通过错季种植与品种优化结合,实现‘一棚多收、四季不断’,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潜力,让村集体增收益、老百姓得实惠。”

土地盘活,让乡村振兴焕发内生动力。边院镇通过土地有序流转、闲置资源整合等方式,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不仅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更让村民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在家门”。

在东坡村的蔬菜大棚里,村民马衍平正熟练地给西蓝花整枝打杈,动作麻利娴熟。“在这里干活主要是离家近,活儿不重,每个月能拿2000块钱工资,特别满意!”马衍平笑着说。像他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在边院镇还有很多。

与此同时,边院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他们紧盯市场供需变化,灵活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这种“市场定方向、订单稳收益”的模式,有效规避了市场波动风险,让种植户的收益更有保障,也让特色农业发展更具韧性。

从东庄村漂洋过海的羽衣甘蓝,到东坡村四季生金的蔬菜大棚,再到张庄村破土增收的“金姜”,边院镇以特色农业为笔、以土地资源为纸、以科技赋能为墨,成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肖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