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正文
云南红河:“五端协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集群发展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5 18:36:02 作者:郑义 编辑:李莹莹 责任编辑:付曦地

在云南省“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推进的进程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高原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坚持种业端、种养端、加工端、市场端、品牌端“五端”协同发力推动全产业链升级,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答好“乡村产业富民”之问,探索出一条推动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在11月24日召开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红河专场上,红河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应亥宗介绍,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33.73亿元,较2020年增长69.3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8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43:1。

立足资源禀赋,推动集群发展

红河州立足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气候立体、降雨充沛、光照充足、积温高等自然优势,科学选定“1+10”重点产业,健全完善“六个一”工作机制,持续发展壮大重点产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州水果、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的分别有11个品类、9个品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的有9个品类,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以北部县市为重点,推动蓝莓产业从零星种植发展到目前已突破15万亩,成为全国冬季蓝莓大棚基质盆栽主产区,打造了“红河蓝莓”区域公用品牌,全新培育了一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十四五”以来,全州水果产量、蔬菜产量、家禽出栏、禽蛋产量稳居全省第1位,生猪出栏、肉类总产稳居全省第2位,花卉种植面积、牛奶产量稳居全省第3位,开远市、泸西县分别入选国家级花卉、蔬菜产业集群,开远市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水县纳入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序列,蒙自市入选全国水果全产业链典型县。

坚持链式发展,推动转型升级

红河州聚焦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商贸等关键环节,组建工作专班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及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精准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5个,大企业先后落地投资。“十四五”以来新培育了4户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州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州级龙头企业、县级龙头企业分别达5户、183户、168户和538户,带动了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并推动全州农业投资多年来稳居全省前列。统筹推动农业企业转工转贸,推进农业企业由单纯种养向加工端、贸易端延伸,全州备案农产品出口基地265个、水果包装厂31家,2024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1,高于全省2.3:1的平均水平,农产品出口额达41.7亿元。

聚焦促农增收,培育富民产业

红河州始终紧盯助农增收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就地就业、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分成等多种增收模式,探索出了蒙自“622”、弥勒小河边村“三产融合”等联农带农模式,做到凡是使用衔接资金发展产业、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一律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支持和鼓励各县市、各乡镇、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各具特色的“土特产”,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建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每年带来务工收入超12亿元,泸西县小香葱产业每年带动5万群众增收15亿元。2024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1元,较2020年提升了4851元,其中:经营净收入8881元,占可支配收入的48.2%,高原特色农业成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强劲引擎。“十四五”期间,全州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76:1降至2024年的2.43:1,差距不断缩小。

推动品牌赋能,拓展市场渠道

红河州深入实施“1+13+N”品牌培育行动,统筹推进“红河九红”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聚焦有基础、有条件、市场认可度高的蓝莓和红米产业重点突破,组建了“红河蓝莓”和“梯田红米”两个产业联合会,制定的《设施蓝莓数字化管理通用技术指南》成为全省首个蓝莓数字化管理领域地方标准,先后举办两届“蓝莓大会”,目前正在筹备第三届云南蓝莓大会暨“新华·红河蓝莓产业发展指数”发布会。主动走出去闯市场,走进广州、华北、上海、华东等地开展“红河蓝莓”万里行活动,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海对口帮扶产品展销会、南博会等产销对接活动,红河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2024年全州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45.09亿元,红河优质农产品乘着电商的翅膀,飞往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

红河州“五端协同”模式破解了高原特色农业“小散弱”难题,其集群化、品牌化、联农带农经验具有示范意义。红河模式为高原农业提供“解题样本”,特别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支撑”,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记者 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