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湖北省郧西县,古老的牧羊歌谣正被赋予时代新声。曾是乡间养殖的马头山羊,如今蝶变为经济发展引擎。“郧西马头山羊”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郧西马头山羊肉”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只羊“养”出一条产业链,“兴”出一条致富路,马头山羊品牌价值达到15.93亿元。
科技兴“羊事”
清晨,阳光明媚,山峦叠翠。群山怀抱中的郧西县香口乡沉溪河村,很远就听到“咩咩咩”的羊叫声,循声来到郧西县园林山马头羊养殖专业合作社,9栋羊舍分两列整齐排开,羊舍里一只只憨态可掬的羊羔皮毛雪白,双耳平直稍向前倾,活蹦乱跳。
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有一个小小的耳标,当携带耳标的羊只进入称重设备时,读卡器开始读取耳标信息,同时将羊只的身份编号与体重信息显示在屏幕上。

沉溪河村千只马头山羊在山坡上觅食(邹景根 摄)
我们通过无人机放牧,可实时监控羊的活动轨迹,千米之外的“牧羊人”也能获知羊群的情况。养殖场负责人付道根说,如今,一人能管理1000多只羊,利用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手段,足不出户就能实现远程放牧。
目前,郧西县园林山马头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羊1200只,带动周边20余户农户养殖马头山羊近万只。
良种是农业的“芯片”,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郧西县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在香口乡八亩地村成立了马头山羊良种选育与智慧扩繁技术研究基地,构建郧西马头山羊高效良种繁育体系。
“通过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区域性良种扩繁提升30%。”八亩地村马头山羊良种选育与智慧扩繁技术研究基地负责人王顺美介绍,通过专业团队的冻精、冻卵等技术将纯正的“马头山羊”品种保存下来。
近年来,郧西县实施了精液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基于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的高效繁育技术和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科技保种技术,相较于传统的保种育种技术,这些现代生物技术的实施,不仅加快了马头山羊保种扩群进程,而且为传统养殖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对症施“羊策”
“有补贴、教技术、帮销售,现在养羊的政策太好了。”郧西县土门镇上坪村养殖户陈先道高兴地说,我从2021年养殖30只羊发展到今年养殖300多只羊,这离不开好政策的支持。这几年,我享受了6000元的扶持资金,3.5万元的羊舍建设资金,将原本30平方米的简易羊舍改建成近200平方米的新羊舍,去年,我养羊收入有20万元。养羊的信心更足了,还计划再扩大养殖规模。

干净整洁的郧西县标准化小单元羊舍(邹景根 摄)
郧西县出台小单元羊舍建设奖励政策:农户饲养能繁母羊30只、公羊1只以及建筑标准吊脚羊舍135平方米、草料棚20平方米、堆粪棚10平方米,经验收合格一次性给予羊舍建设3.5万元、基础种羊1.5万元的扶持资金。
郧西县还构建了“草—畜—肥—田”的生态循环链条,让马头山羊四季吃到新鲜牧草。
羊尾镇钖义山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牧草120余亩。“苜蓿喂羊,不但省下了买饲料的钱,而且羊上膘快,肉质还好,小羊羔的出栏率也高,一年出200多只小羊羔,剩下的苜蓿还能卖五六万。”合作社负责人李荣波介绍。
统计显示,郧西县每年种植以菌草为主的牧草2万亩以上,带动71家经营主体和5000余农户参与种草养羊。年出栏300只以上规模羊场125个、年出栏100只的“小单元”标准化养羊户550户。
多想发“羊财”
如今,郧西县已形成马头山羊从养殖业、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的全产业链,“羊”产业鼓起了农民钱袋子,壮大了县域经济。
郧西县以马头山羊肉为原料,生产秦楚塞牌鲜(冻)胴体羊肉等系列深加工产品,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

十堰五洲鸿运畜牧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马头山羊肉加工车间一片忙碌景象(邹景根 摄)
“精深加工不仅提升附加值,更让马头山羊突破地域与季节限制。”十堰五洲鸿运畜牧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贤明说,生产的羊肉汤类、羊肉面类、火锅羊肉类、蒸菜羊肉类等十几类40多种羊肉免烹饪或自加热产品,已经畅销全国各大城市,企业入选全省首批30家预制菜头部企业。
炖羊肉、炒羊脸、蒸羊肚、熘羊肝……走进“大唐名羊宴”郧西店,菜单上的羊肉美食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已开发羊肉美食20余种,能轻松做出一桌全羊宴。”羊肉馆负责人龚卫波说,选用优质马头羊,经过十七道工序,把羊骨头、新鲜羊肉与羊杂一起投入汤锅中烹煮10个小时精心熬煮,既保有羊肉原有的鲜嫩,又要恰到好处地祛除部分腥膻。还有炭烤羊腿、手抓羊肉、香辣羊杂锅等都是老顾客最常点的美食。
大唐名羊宴已在郧西、十堰、武汉等地开设了分店,年收入近2000万元。龚卫波说,还计划在外省发展连锁店,让更多外地市民品尝到马头山羊的美味。
一只羊,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2024年,郧西县马头山羊饲养量达42万余只,出栏22万余只。(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邹景根 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