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意渐浓。11月24日,记者走进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的爱农农场,蔬菜大棚内却暖意弥漫、空气清新,没有常见的氨气味。靠近菜畦,只见各类蔬菜叶片肥硕、青翠欲滴,棚内土壤湿润黝黑,呈现出勃勃生机。大棚主人王珊在田垄间来回查看作物长势,看着这片半年前还长满苇草、盐碱化严重的“撂荒地”如今变成“丰产田”,脸上写满了改良成功后的喜悦与期待。

负责人实地察看改良效果(杨润德 摄)
时间回溯至今年7月,北京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理事、波动农法山西团队负责人王珊承包下爱农农场的两个闲置大棚时,眼前情景令人犯难:土壤盐碱度高,地势低洼、易积水,苇草根系盘踞深层,土壤肥力远不能满足蔬菜种植条件。“要种出好蔬菜,首先得养好土。”作为长期从事生态农业的从业者,王珊决定引入“波动农法”,在这里开展一次土壤改良试验。
波动农法的核心在于激活土壤自身动能:将五色矿石经1600度高温锻造成量能粉,再把蛋白质含量达87%的鸡毛与富含有机质的菌棒一并粉碎,三者按比例混合后施入土壤。这样的改良基质能够持续释放远红外线,使土壤颗粒逐渐小分子化,可有效中和盐碱度,同时调和土壤中的蛋白质、矿物质、有机质含量,为蔬菜生长构建起稳定而丰富的“营养温床”。

经过改良后的蔬菜色泽油亮,长势良好。(杨润德 摄)
此前,生长期较短的生菜、油菜、菠菜等已完成首轮收割,不仅单株个头、产量比传统种植的蔬菜高出一截,口感更是清甜爽口。“9月底刚种的棒菜,不到两个月就长到了腰际,预计12月就能收割!”和蔬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村民邓万会指着长势喜人的作物说,“改良后的土壤不仅墒情变好了,有机质含量提高了,还能抑制杂草滋生和病毒、害虫侵扰,现在种菜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专门除草,棚内空气也变得清新了,日常只需浇浇水,干活也更加轻松无忧。”

温室大棚里种植户正在采收长势喜人的叶菜(杨润德 摄)
如今,两个试验大棚已经成为“蔬菜宝库”,种着20余种作物:既有白菜、生菜、油麦菜等本地常见蔬菜,也有鸡毛菜、红菜苔、棒菜、儿菜、乌塌菜等南方品种,实现了“南菜北种”的初步突破。目前在成都郊区、云南丽江及马来西亚吉隆坡也同步开展试验。看着这些多样作物蓬勃生长,王珊感慨:“最初只是想找一块地验证波动农法的可行性,没想到不仅能改良盐碱地,还能种出让人放心的好蔬菜。”她计划明年春天引入晋祠水稻、向日葵和观赏花卉,实现“粮食+蔬菜+花卉”的多样化种植,提高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
“农场现有48个大棚,主要种植玉菇甜瓜和常规蔬菜,每茬产品供不应求。但周边仍有不少土地因土壤问题被闲置,而王珊的试验为农场改良土壤提供了重要参考。”农场负责人张钢说,下一步,农场将以此次试验为契机,推进废弃大棚提升改造,引入更多先进的改良技术,用科技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未来计划打造“季节互补、南北互通”的种植格局——冬季通过大棚实现“南菜北用”,丰富太原市民冬季供应;夏季依托本地气候优势推广“北菜南用”,拓宽销售渠道,在提升产量品质的同时,为区域农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村民们在大棚里整理采收新鲜蔬菜(杨润德 摄)
从盐碱荒地到丰产菜园,爱农农场的蜕变,不仅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折射出晋源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有力探索。随着更多生态种植技术落地、更多乡村产业项目推进,更多“科技+生态”的农业成果惠及百姓,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晋源徐徐铺展。(记者 席兆平 通讯员 杨润德 王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