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正文
续写新时代“渭水长歌”
——甘肃渭源谱写“十四五”生态建设新华章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6 18:39:26 作者:吴舒睿 编辑:张亚楠 责任编辑:付曦地

从千峰竞秀的渭河源头,到奔流不息的千里沃野。今日的甘肃渭源,不仅守护着华夏文明的涓涓初源,更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雄浑乐章中,奏响了一曲激越嘹亮的“渭水长歌”。一场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在古老的灞陵桥畔奋笔书写。

扩绿兴绿护绿,绿满渭源见行见效

初冬时节,登临首阳山远眺,苍茫四野中,片片绿意依然顽强点染于沟壑山峁之间。这冬日里难得的苍翠,并非天然生成,而是全县干部群众持之以恒“扩绿、兴绿、护绿”,用汗水浇灌出的成果。

“‘十四五’期间,我们推动国土绿化从‘全面增绿’向‘重点攻坚’、从‘扩容增量’向‘提质增效’转变。”渭源县林草中心主任陆华介绍,这五年渭源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93亿元,建设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53.6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140万株。扎实的行动,转化为一份硬核成绩单:森林覆盖率18.62%、森林蓄积量稳定在193.16万立方米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9.12%。

持续的生态投入,不仅改善了环境底色,更赢得了发展的成色。近年来,渭源县先后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县、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这一张张闪亮的生态名片,正是其县域软实力最有力的证明。

系统修复治水土,河湖安澜出新出彩

作为渭河源头,渭源的水土保持关乎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十四五”期间,渭源县将小流域治理作为生态修复的“牛鼻子”,统筹规划,精准施治。

渭源县水土保持站站长王成亮列出了一组扎实的数据:五年来,全县投资18674.6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坡耕地治理等项目,完成梯田建设5.55万亩,新建和除险加固淤地坝46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8.5平方公里。“经过系统治理,全县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7.02%,有效守护了黄土高原的‘肌肤’。”王成亮说。

治理的成效,写在土地上,也写在百姓的笑容里。“以前这坡地,下一场大雨冲走一层土。现在修成了梯田,保水保肥,收成稳了,看着也舒心。山上的沟岔里修了淤地坝,洪水下来也不怕了。”北寨镇村民马俊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更可喜的是渭河本身的蜕变。随着黄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工程的持续推进,渭河渭源段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往日杂乱的河岸,已被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取代,成为市民亲近自然、健身休闲的亲水乐园。

倾力绘就生态卷,蓝天碧水可感可亲

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要转化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感。渭源县始终将民生福祉置于核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用心守护每一片澄澈天空、每一湾清洌碧水、每一方洁净土壤。

“现在渭源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一年到头绝大部分时间都能看到‘渭源蓝’。”市民张丽娟的感受有数据支撑:全县PM2.5浓度稳定控制在指标范围内,空气优良率达95%以上。

碧水清流,同样可感可及。通过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系统治理,以及会川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净化等工程的扎实推进,入河水质得到深度净化提升,确保了渭河源头“一泓清水永续东流”。

“十四五”圆满收官,渭源县的绿色发展道路愈发开阔。从植绿增绿到系统修复,再到硬核治污,每一个脚印都踏实而坚定。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不仅是18.62%的森林覆盖率这一数字,更是全县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渭水源头绿意盎然,生态脉络生生不息,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乔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