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正文
甘肃通渭构建多维救助体系 化解民生难题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6 17:12:49 作者:吴舒睿 编辑:吴一良 责任编辑:付曦地

59岁的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特困供养人员张林,视力一级残疾,眼睛几乎失明,孤身一人靠亲友照料。入冬前,一吨煤炭已送到他家院子整齐码放,近日一床崭新的被褥又如期送到,镇干部还贴心帮他铺好褥子。“前几年是米面油,现在每年有时候发的被褥,有时候发衣物,一吨煤炭我一个人根本用不完。”张林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张林是通渭县精准救助政策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通渭县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目标,锚定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健全分层分类救助机制,织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真正将资金用在刀刃上,让温暖精准送到群众心坎上。

对于同样来自马营镇华川村的徐有刚来说,他坚信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十几岁外出打工的他,凭借勤劳让家庭生活逐渐改善,三个孩子更是他的骄傲。然而,去年70岁的母亲被确诊为胃癌并接受手术,使这个靠务农支撑的家庭压力更大。

“去年给我们办了低保,一年能帮助四五万元,解决了孩子的生活费,我的压力小了不少。”徐有刚感激地说,希望孩子以后好好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

对于像徐有刚这样因学、因病致困的家庭,通渭县强化临时救助保障,落实“先行救助”“分级审批”政策,同时推动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向低收入人口延伸,构建综合救助格局。2025年,全县已为3387户15212人发放临时救助1872.4万元,有效发挥了托底线、救急难的关键作用。

为确保救助资源流向最需要的群体,通渭县建立起“季度全覆盖排查+月度动态更新”的排摸机制,通过“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双向发力,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诉求有应。“马营镇每季度开展全覆盖排查,每月动态管理低收入人口信息库,2025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保障金1772万元,发放临时救助181万元。”马营镇副镇长刘玉琴介绍。

除了资金和物资救助,通渭县还强化结对关爱实效,组织干部与特殊困难群体建立结对关系。2025年,全县4800名结对干部已开展联系交流2.5万人次、走访探视1.7万人次,帮办实事1677件,切实做到了“诉求有人听、心结有人解、遇事有人管”。

63岁的魏世荣是平襄镇曹坡村村民,曾是家里的顶梁柱。2022年,他用积蓄盖起了新房,眼看日子有了盼头,却在2024年突发心肌梗死,经历两次心脏搭桥手术后失去劳动能力,还需长期服药。更让他牵挂的是30岁的小女儿,她先天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

“最困难的时候,是党的政策给了我们希望。”魏世荣说,“村上及时帮我们申请了低保,还为孩子办理了残疾证和生活补助,加上养老保险,一家三口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没有这些保障,生活真的难以为继。”基本生活、医疗费用、残疾照料的多重保障,让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又一次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今年累计核对救助对象6.1万人次,新增低保对象1344户5187人,取消1231户5333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退尽退。”通渭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办公室主任张小娅介绍,接下来,通渭县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聚焦困难群众关切,不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