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点亮生活的一盏灯。在四川成都新津区,星罗棋布的农家(社区)书屋,是市民群众的“心灵港湾”。
农家(社区)书屋是基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今年6月以来,新津开展了农家(社区)书屋改革提升工作,增强书屋社交属性、推广公益阅读服务、丰富资源供给形式……打造书香满满的温馨“社交圈”。

岳店社区农家(社区)书屋“天府之家”(周小橙 摄)
到农家(社区)书屋坐一坐,正成为群众生活新时尚。
家住普兴街道岳店社区的田玉君,今年已经70岁了,是一位“老书虫”。每天,她都会抽点时间,到家附近的农家(社区)书屋“天府之家”看会儿书。经典文学、国学、科普类书籍……田玉君都爱看。
在岳店社区,农家书屋藏书达1万余册,涵盖了从古籍文献到儿童绘本的广泛领域。有的时候,书屋会举办一些非遗剪纸、书法教学等活动,田玉君也欣然参与,“给生活加点文学艺术的熏陶。”
书屋里还配备了咖啡机、饮水机、冰箱、烤箱等设施,打造了玖壹剧场、棋艺室、音律室以及创意空间等多样化的功能区域,环境宜人。
在新津,书屋不只是“阅读空间”,也成为了“社交平台”。
“经常有公益电影在玖壹剧场播放,邻居们聚在一起聊天看电影。”田玉君笑着说,书屋举办的活动多、新建的场所设施完善,“让邻里之间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
从城市到乡村,新津的农家(社区)书屋也是村民们的“文化粮仓”。
周艳是花桥街道蔡湾村人,对于她来说,阅读有着更实际的需求,“主要看些花卉种植类,抗病保养之类的书。”
村子里打造的书屋,让她有了看书和带娃的好去处,“经常带小孩来看书,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
平日里,书屋也时常举办“亲子阅读”“国学研读”“绘本阅读”等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孩子现在越来越喜欢看书了。”周艳说。
值得一提的是,蔡湾村还将参加阅读活动和书屋管理纳入文明积分、村民自治信义积分,并发动了退休老党员、暑期在家教师及大学生、在地阅读爱好者50余人参加阅读志愿服务工作,延伸社区治理阵地。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丰富服务功能、创新内容供给、推动乡村阅读……岳店社区“天府之家”和蔡湾村农家书屋的故事,是新津推动农家(社区)书屋建设的缩影。
目前,新津已在8个镇(街道)81个农家(社区)书屋进行了改革提升工作,通过举办各类趣味活动、开展理论宣讲、升级硬件设施、打造多样文化空间等方式,丰富书屋服务供给,强化书屋社治功能。
新津还同步开展农家(社区)书屋图书剔旧工作,共清理图书26万余册,下架14万册,留存并分类12万册。通过“百姓点单”的模式征求群众阅读意愿,采购精品书籍,将群众喜欢的经典名著送到身边。
与此同时,新津联合新华文轩开发了“文轩乡阅”服务平台,融入学习强国平台、区图书馆阅读资源,形成“数字图书馆”,通过居民微信群、行业管理群等途径进行推广宣传,做到图书云服务“7×24”小时不下线,让“悦读”成为风尚、触手可及。数字图书馆自今年9月上线以来,已服务阅读群众约1.5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新津还引入了全国终身学习品牌——“小橘灯朗读吧”,推行“小橘灯点亮农家书屋”工作,以少儿阅读、亲子阅读为突破,培养群众阅读爱好。
在新津,小小书屋正以其多元的功能、和乐的氛围,从“藏书楼”的传统模式中“脱茧而出”,成为和谐邻里关系、助力乡村治理的枢纽站,并悄然成为新津“民生提质”攻坚行动下的一个生动注脚,倍感温暖。(记者 戚原 通讯员 周小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