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治理千头万绪,群众诉求多元复杂,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湖北省阳新县以“党员联户”为抓手,推动组织网络下沉、服务闭环运行、先锋力量激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让党旗在田间地头高高飘扬。
“村里每笔收支都明明白白,党员还帮我们盘活了闲置土地,邻里纠纷也少了。”谈起村里的变化,阳新县三溪镇姜福村村民明平荣感触颇深。
这变化的根源,在于阳新县构建的“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
在高桥村,“党员+群众代表”专项工作组率先公示个人承包情况,带动农户配合清产核资,新梳理出土地资源25亩,收回拖欠承包费4.3万元。
截至11月26日统计数据,阳新县370个村(社区),3947个党员中心户就像3947个活跃的细胞,将党组织的根系扎进每一个村民小组,让服务真正延伸到“最后一米”。
在陶港镇官塘村,理事会副会长陈世良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在柏树下23间老旧危房拆除工作中,入户近百次,实现了“零补偿拆旧”;工程建设中,主动当起监管员;看到小公园需要门牌,发挥木匠手艺无偿建造;发现公厕步道需要铺设,毫不犹豫捐出40多块木板。

党员中心户向群众收集民意(彭思楠 摄)
这样的暖心服务在阳新已成常态。
在荆头山管理区牧羊湖生产队,3支由党员干部组成的农业服务队奔走在田间地头,采取“1名党员+1名农技员+5户农户”的帮扶模式,为农户解决了一个个生产技术难题。

党员示范户黄成路修剪小区绿植(彭思楠 摄)
从危房改造到技术帮扶,从矛盾调解到产业指导,党员联户机制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以前党员亮身份靠自觉,现在有了这块牌子,就得把承诺写在大门口、刻在心坎上。”在枫林镇下庄村,78岁的退休教师曹金球指着家门口的“党员示范户”标牌坚定地说。
这块牌子不仅点亮了党员的荣誉感,更照亮了他十余年如一日的奉献之路。
他的堂屋成了村民排忧解难的“暖心驿站”,而他发起成立的教育励志基金会,更是累计已发放奖学金74万余元,点亮了887名学子的求学梦。

曹金球募捐并发放奖学金74万余元,点亮了887名学子的求学梦。(彭思楠 摄)

社区党员李伟华向居民宣传安全知识(彭思楠 摄)
阳新县通过评选“党员示范户”、推行“银青结对”、实施积分激励等方式,激发党员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热心教育事业的曹金球、诚信经营热心公益的“党员店主”柯四妹、投工投劳捐钱捐物的“银龄先锋”陈世良……
在阳新县,一批先锋党员用行动诠释“党员身份永不退休”,成为乡村治理中最动人的风景。
从“治理”到“善治”,从政策宣传到矛盾调解,从资源盘活到产业带动,从环境整治到乡风引领……
一张网、一条链、一群人,“党员联户机制”以组织力激活治理力,以服务力凝聚向心力,已然成为阳新县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基层善治的“金钥匙”。(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田城 彭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