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移风易俗的新风正悄然浸润这片土地。曾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的高价彩礼,如今有了“降温”的标尺;过去繁琐冗长的红白事流程,正一步步“瘦身”变简洁;端午包粽、中秋赏月的传统节日里,多了文明宣讲、家风分享的新环节;村口宣传栏上,道德榜样的故事正成为村民热议的“正能量话题”。这座深耕农耕文化的乡镇,以文化创新为笔、社会治理为墨,在“加减乘除”的巧妙运算中,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写下生动注脚。
立体宣传做“加”法 文艺宣讲润心田
如何让移风易俗从村规条文走进农家院落?安驾庄镇的答案是:把身边事唱成戏,让新风尚随乡音入人心。
从村委会宣传栏的图文解读到“大喇叭”里的政策播报,从“田间议事会”的你一言我一语,到小戏小剧的生动展演,织就了贴民心、接地气的立体化传播网络。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镇明星艺术团编排的小品《新型婚育文化幸福多》——“咱就盯着‘高价彩礼’这个痛点,把岳母娘从‘非十万彩礼不嫁女’到‘倒贴18万陪嫁’的转变搬上台,这戏比讲道理管用!”艺术团团长袁明平拿着剧本介绍,剧中女儿女婿掰着指头算“彩礼债拖垮小家庭”的账,又讲“喜事新办省下钱创业”的例子,句句都戳在村民心坎上。
“看到丈母娘松口说‘不要彩礼要幸福’时,台下好多人鼓掌!”王家颜子村村民王光旺看完演出后笑着说,“这戏就像演咱身边事,往后谁家嫁姑娘,心里都有杆秤了。”如今,这个小品跟着“流动戏台”走遍全镇71个村,累计展演180余场,每场都有村民追着问“下次啥时候再来演”。当小品里的笑声、掌声伴着新风故事在村口响起,寻常戏台成了文明“传声筒”,乡音里的道理,悄悄融进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重拳整治做“减”法 巧断基层“人情债”
“白事‘一碗菜’,省钱又体面,再也不用打肿脸充胖子!”在安驾庄镇冯家楼村的议事小院里,党支部书记李会拿着《关于进一步规范移风易俗工作的意见》跟村民念叨新规,这正是安驾庄镇用“硬制度”破“旧习俗”的生动缩影。
为斩断“人情债”,安驾庄镇量身定制十条“硬核”标准:白事宴席限定“一碗菜”、流程不超3天……“每条标准都调研了近万人次,像‘一碗菜’就是算准了传统流水席每桌超300元,而‘一碗菜’连150元都不到,既保体面又减负担。”镇民政工作负责人崔姣解释道。
自“一碗菜”推行以来,变化立竿见影。“我给父亲办丧事,按新规办下来花了不到1万,比以前邻居办节省近5000块!”张家埠村村民张宝算起账来格外清楚,如今全镇每年单靠这项举措就能为群众省出300万元,成了实打实的民生福利。
现在,“一碗菜”与红白理事会的服务在71个村实现全覆盖,丧事操办从报丧、宴席到下葬全流程标准化。“以前劝村民简办,总有人怕被说‘不孝’,现在有了章程和先例,大家都主动找理事会对接。”李会笑着说,“开支降下去了,乡亲们的人情负担轻了,心反而贴得更近了。”
榜样引领做“乘”法 积分评选树新风
“攒积分能换洗衣粉、换米面,做好事还能当‘明星’,这样的事儿咱乐意干!”在安驾庄镇张家埠村的“银龄爱心超市”里,村民陆玉玲拿着刚兑换的生活用品笑着说。为让榜样力量看得见、摸得着,张家埠村率先开办“银龄爱心超市”,把移风易俗要求细化成可量化的积分:主动简办红白事积20分、帮邻居干农活积5分、孝老爱亲被夸赞积10分……“我们每月更新积分榜,村民凭积分换油盐酱醋、洗衣液,年底积分前10名还能评‘文明家庭’。”村党支部书记张敬指着墙上的积分细则说,自超市运营以来,全村主动参与移风易俗的村民多了三成,邻里互助的事儿也比以前多了。
典型评选更让新风尚扎根千家万户。洼里村每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其中洼里村的评选活动因“接地气、有温度”成了各村参照的样本,通过“村民推荐、小组评议、公开公示”的流程,把孝老爱亲、支持婚事新办的村民推到台前。“以前觉得‘好媳妇’是虚名头,现在看到洼里村的赵春华又照顾公婆又帮邻居简办婚事,还能领荣誉证书和生活用品,咱也想争一争!”洼里村村民刘爱平说。如今,安驾庄镇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200余人,举办颁奖宣讲50余场,不少获评者还加入红白理事会,成了移风易俗的“宣传员”。
“以前是‘干部催着改’,现在是‘村民比着干’。”安驾庄镇宣传委员陈浩感慨,银龄爱心超市让“善举有回报”,典型评选让“榜样有光环”,两者形成合力,让孝老爱亲、节俭办事的新风从“一户”传到“一村”,再辐射到“全镇”,真正实现了“树立一个榜样,带动一片新风”。
文化赋能做“除”法 拆解丧礼“旧枷锁”
走进安驾庄镇北赵庄村,村级公益性公墓里松柏苍翠,一座座统一规划的墓位前,素雅的鲜花取代了往日的纸钱灰烬,微风拂过,带着淡淡的花香与思念。“以前一到清明,村里坟地到处是烧纸的烟,风一吹还容易引火;现在你看,家家户户都捧着花来祭扫,又干净又安心。”北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梁锋蹲下身,整理着墓前的鲜花说道。
这抹“文明花色”的背后,是安驾庄镇针对传统祭祀陋习的精准引导。如今全镇71个村的公益性公墓里,每到祭扫节点,村集体都会提前准备康乃馨、白菊等鲜花,免费供村民取用,用“一束花”替代烧纸。“我今年73了,以前给老伴上坟总跟着老规矩烧纸,后来村支书劝我试试献花,现在觉得这样更体面——思念在心里,鲜花表心意,还不污染环境。”北赵村村民荆秀珍捧着刚领到的鲜花,轻轻放在老伴墓前。
镇里还同步组织“寒衣寄思念”志愿活动,像北赵村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会帮着献花、擦拭墓碑。“今年寒衣节,志愿者帮我给父母祭扫,还读了我写的思念卡片,比我自己跑一趟还贴心。”村民梁晓艺说。如今,从北赵庄村到全镇各村,“一束花祭哀思”成了新习俗,去年以来,安驾庄镇未发生一起祭祀引发的山林火灾,曾经的“烟火气”,变成了现在的“文明味”。这束小小的花,不仅改了陋习,更让“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的想法,扎进了村民心里。
从大操大办到简约庄重,从厚重人情到清茶淡饭,从宣讲入耳到活动入心,从文艺传情到制度保障,安驾庄镇的移风易俗实践,让乡村少了陈规陋习的束缚,多了文明和谐的温度,少了人情往来的愁,多了踏实过日子的盼,成为乡土文明在新时代扎下根、焕生机的生动注脚。(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穆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