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省新民市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创新理念与多元实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保护—传承—弘扬”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构建起充满生机的城市文化生态,让传统艺术在校园与乡村绽放新光彩,为城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戏曲动漫进校园,传统艺术圈粉青少年。打破传统戏曲与年轻群体之间的审美壁垒,新民市创新推出“戏曲动漫进校园”文化体验大课堂活动。“以前我觉得戏曲离我们很远,但今天好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戏曲世界!”三年二班学生王露然兴奋地说。在新民市实验小学,戏曲动漫《三打白骨精》等作品将经典京剧唱腔、程式化表演与现代动漫技术巧妙融合,以视觉化、故事化的形式吸引学生目光。

活动现场(于瑶 摄)
互动问答、角色解析、沉浸式体验等环节,让孩子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模仿“台步”“兰花指”过程中,亲身感受“生旦净末丑”的行当魅力与脸谱文化的深刻寓意。这一举措成功将“遥远”的传统艺术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趣味体验,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经典话剧绽芳华,青春力量演绎时代经典。聚焦青年学生群体,新民市高级中学举办“戏聚青春,语润心灵”主题话剧展演活动。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将《骆驼祥子》《茶馆》《霸王别姬》《驴得水》等经典作品搬上舞台。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细腻的演绎,赋予经典角色青春的生命力,在理解与再现中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高一一班参演学生李曼宁说:“戏剧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经典文化的内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更使经典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在当代校园中“活”了起来,成为滋养青年心灵的重要源泉。

活动现场(于瑶 摄)
乡村传唱聚乡情,民间舞台唱响新生活。将文化服务的重心向下延伸,新民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传唱活动。在胡台镇杜板牛村,由文化志愿者组织、村民自发参与的每周传唱已成为常态。红色经典歌曲与悠扬传统民歌旋律回荡在村头巷尾,甚至诞生了歌唱家乡变化的“定制村歌”。“党建引领,党旗飘扬,志愿服务处处弘扬。和美乡村的整洁庭院,坐落在大街小巷……唱的全是咱自己的日子!”村民袁凤琴难掩兴奋。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拉近邻里情感、凝聚乡村认同的重要纽带。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的文艺展演,进一步营造了尊崇传统、和睦乡里的文明风尚,让文化暖流深度浸润百姓心田。村民金丽华一边打着节拍,一边笑着说:“儿女平时工作忙,邻里碰面也就是打个招呼。现在大伙儿凑在一起唱唱歌,不仅心里敞亮了,感情也更亲了。”
文化赋能,构建城乡共享新格局。从校园的欢声笑语到乡村的其乐融融,新民市通过戏曲动漫、青春话剧、乡村传唱等多元化、创新性路径,有效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未来,新民市将继续深耕文化沃土,拓展活动形式与覆盖范围,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乡生活、滋养市民心灵,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描绘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惠民乐民的生动画卷。(记者 王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