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低效闲置的厂房土地“沉睡”,一边是优质新项目“等米下锅”。这一矛盾如何破解?今年以来,四川泸州临港经济开发区深入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向存量土地和厂房要空间、要效益,全力盘活“沉睡资产”,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园区新增标准化厂房使用面积13.6万平方米,闲置率下降至42.12%。预计到年底,还将激活3万余平方米空间,园区发展承载能力实现大幅提升。
盘活工作重在精准施策。园区摒弃“一刀切”,打出“招租与招商并重”的组合拳:线上依托专业平台与社交网络,线下开展专题推介与精准对接,构建立体化宣传矩阵。更引人注目的是“市场化租赁+梯度化租金”的创新方案,以及对存量企业的“稳存量”激励政策,直击企业入驻成本痛点。真招实策下,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以来累计新增入驻企业27家,盘活面积较前三年平均水平增长182.16%,并成功助力5家在园企业扩产扩能。

天植中药(张红 摄)
如何让引进的项目不仅“落得下”,更能“长得大”?园区探索“小管委会+大公司”市场化运作模式,成立高投基金公司,以“资本+产业”联动机制实现“以投带引”。目光锁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深度跟进20余个投资项目。目前,四川蜀锦峰有机硅合成革项目已通过基金招商落地,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达3亿元;来自重庆德力达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与AI智能空调项目等重点高科技项目也在积极跟进,力争年内签约,为园区注入强劲新动能。
除了引来“新凤凰”,园区还注重激活“老树”发“新枝”。依托“链主”企业,鼓励存量企业增资扩股、实施技改,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龙头引领+配套协同”的良性产业生态。泸州成像通科技有限公司扩能二期已投产见效,泸州禾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圣融达容阻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改二期项目也已落地,四川天植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斯派特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增能项目正有序推进。通过内部挖潜提升厂房使用率,园区产业生态更加健壮。
高效盘活离不开精准保障。园区聚焦企业核心需求,构建“全周期服务”机制,为上千家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同时,推动载体供给从“通用型”向“定制型”转变,定期收集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改造方案,破解“能用不好用”的困境。在科学划分功能分区、提升资源匹配效率的基础上,园区还建立“智慧消防”系统,形成“人防+技防+应急”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企业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从闲置低效到高效利用,从单一招租到招商与招租结合,资本与产业联动,泸州临港经济开发区通过系统性“腾笼换鸟”,不仅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更在盘活中优化了产业结构、集聚了发展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宝贵空间。(记者 戚原 通讯员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