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生态 >正文
守望河源 “雪豹之都”“豹丁兴旺”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7 16:47:55 作者:申维祖 编辑:赵晓娜 责任编辑:高云良

11月26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传来喜讯:经系统调查,自2020年首次监测到雪豹以来,目前保护区精准识别出57只雪豹个体,种群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3.35只,直观印证了地区生态系统趋于健康完整。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因植被茂密、森林覆盖度高、生态良好,被誉为西宁市的“后花园”。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79万公顷,占大通县国土面积三分之一,既是北川河重要水源涵养区,又是青藏高原东北原生态屏障的关键组成。此前,该区域雪豹种群及栖息地状况长期缺乏系统调查,成为保护决策的“空白区”。为破解这一难题,保护区管理局于2024年9月组建专项调查队,在大通中牛场、东峡、青林、宝库4个管护站覆盖的40个调查网格内,布设89台红外相机开展监测。

“回收的81台相机中,44台捕捉到雪豹活动影像,出现率54%,获取独立事件400个,其中多只雪豹同框事件50 个。”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魏有才介绍,经个体识别,最终确认57只雪豹个体,含43只成年个体、3只亚成体及11只幼体,构成10个完整家庭,更监测到“四豹同框”“一家子”的珍贵画面。这一结果不仅体现种群结构的完整性,还直接证明雪豹在此实现稳定生存与成功繁殖。

值得关注的是,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显著:2019年—2020年保护区年均仅监测到26个雪豹独立事件,2021年—2022年增至30个左右,2023年达37个,剔除监测规模扩大因素,种群恢复态势清晰可见。北京市海淀区陆桥生态中心技术员马仪雯表示,选取2025年4月—7月数据计算得出的3.35只/百平方公里种群密度,在全国雪豹栖息地中处于较高水平,“这是该区域成为雪豹重要栖息地的核心量化依据。”

科研人员调查同时显示,保护区内共监测到陆生野生动物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17种,除雪豹外,还记录到荒漠猫、猞猁、兔狲、豹猫4种珍稀猫科动物,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珍稀猫科动物群落。“马麝等对栖息地质量极度敏感的物种频繁出现,说明当前保护措施有效,生态系统保持良好。”马仪雯强调,保护区628种野生植物、233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及约3590只岩羊、马鹿等蹄类动物,构建起完整稳定的食物网,为雪豹等顶级捕食者提供了生存保障。

在保护机制层面,大通县已形成“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模式:通过“一张图”孪生可视化系统、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无人机巡护,打造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吸纳当地农牧民担任生态管护员,并设立全省首个生态警务室,密织社会多级保护网,成为“雪豹之都”IP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石。

随着雪豹种群数量的扩大,“雪豹之都”正从生态概念升级为城市文化符号。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介绍,2024年西宁市启动“雪豹之都”打造之旅,城市居民对雪豹的认知率从10年前的5%跃升至95%以上,“凌小蛰”“凌小芒”等圈养雪豹明星多次引爆全网话题,让高原精灵成为西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言。

为进一步扩大高原旗舰物种雪豹IP影响力,当地正探索“非遗+生态”融合路径:将雪豹保护故事与河湟皮影等非遗项目结合,创作系列短视频;开发雪豹主题文创产品,推动“生态+文旅”深度融合。线下,保护区周边打造雪豹主题打卡点,推出大通宝库地区沉浸式生态研学线路;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推送雪豹红外影像、家庭种群故事,开发AR互动产品,单条内容最高播放量突破900万。“我们不仅要让‘雪豹之都’成为响亮名号,还要让它成为雪豹世代栖息的温暖家园,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互进的典范。”齐新章说。(记者 申维祖 通讯员 吴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