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9月末,江苏丹阳农商银行零售贷款余额增幅达4.48%,零售有效贷款客户数增幅达11.17%。客户数增幅持续保持全省首位,展现了丹阳农商银行坚定推进“做小做散”战略的成效。面对当地密集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丹阳农商银行将“做小做散、普惠金融”明确写入中长期发展战略,主动向小微和零售业务倾斜资源,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专业市场、社区商超等传统金融服务薄弱区域。
专项考核,指挥棒转向“做小做散”
丹阳农商银行提高了小微贷款户数增长、首贷户拓展、信用贷款占比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同时降低了单纯对利润和规模的考核压力。考核机制的调整重塑了内部激励导向,绩效差距显著,公司客户经理高低绩效差距达4.67倍,零售条线亦达3.26倍,强化了能者多得的氛围。在“财权”自主方面,各条线可自主构建绩效体系并灵活配置资源,形成内部有效竞争。专项考核机制激发了客户经理服务小微客户的积极性,丹阳农商银行明确30万元以下小额信用贷款的尽职免责标准,同时提升失职处罚力度,树立起“尽职则免责,失职严追责”的制度导向。
专业团队,打造小微服务精锐军
丹阳农商银行组建专职小微团队,并进行系统化培训,提升其对小微客户识别、服务和风险把控的能力。在支行端,丹阳农商银行彻底打破传统“综合客户经理”模式,设立45名零售客户经理与49名公司客户经理专注细分客群,更创新组建两支由20名精锐构成的小微金融准事业部团队。截至9月末,小微金融一、二部贷款管户数达1359户,户均19.75万元,贷款平均利率达5.14%,较支行2025年发放的零售贷款高出104个BP。专业团队采用标准化作业流程。在走访过程中须上传2张照片,添加1个微信,并发送1段服务信息,增加客户黏性。针对后进员工,各支行建立帮扶机制,通过组织集中电话邀约来锁定目标客户群体。这种方式不仅规范了面访前的准备流程,也显著提高了客户走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数字赋能,科技提升服务效率
上线移动展业平台是丹阳农商银行数字赋能的重要举措。客户经理配备PAD或手机APP,实现现场调查、资料上传、在线审批的全流程移动化,大幅提升作业效率。丹阳农商银行背靠省联社支持,上线移动普惠展业平台,实现从“线上进件、线上审批、线上签约、线上放款”的全流程数字化。该平台集营销、展业、贷后、风控于一体,采用无纸化、移动化、数字化的运行方式。丹阳农商银行持续优化授信流程和续贷流程。一方面,分析不同区间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简化小额贷款授信流程;另一方面,出台存量贷款续期实施方案,优化续期流程和模型。数字赋能还体现在完善线上申贷功能上,通过“扫码申贷”等方式,积极获取“散客”流量,拓宽服务半径。
网格深耕,打通金融服务“末梢”
丹阳农商银行将丹阳的乡镇、街道、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划分为若干网格,落实“定格、定人、定责”,对网格内客户进行“地毯式”走访和“名单制”营销。丹阳农商银行传承发扬新时代农信“背包精神”,自上而下传导“走访公里数就是客户数”的理念。利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全面做好营销触达。截至9月末,通过网格化营销,累计有效电话数9836个,微信添加数1205个,外拓触达1317户,最终转化为新增授信签约398户,新增用信225户。丹阳农商银行还坚定“普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的时代担当,总行党委与当地12个镇(区)党委签订共建协议,分管行领导、部室与各基层党支部挂钩202个行政村(社区),构建“12+N”共建联盟格局。
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丹阳农商银行交出了一份聚焦“小”与“散”的答卷,真正实现“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的双赢。从组织架构的精炼重塑,到条线驱动的前端赋权,再到过程管控的严丝合缝——丹阳农商银行的这场变革,正精准浇灌县域小微经济的沃土。(通讯员 孙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