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蒙山深处,有一个名为中村的地方。近日,记者走进这里,探寻一位被村民称为“老黄”的致富带头人黄登富,他凭借种植天麻,不仅治好了自家的“穷病”,更带领全村走上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层层叠叠的山峦用五彩斑斓的色彩将自己封存,寂静的山林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抵达中村时,见到了刚从林子里走出来的老黄。他脸上刻满了山风与日头留下的皱纹,却洋溢着朴实的笑容,两脚沾着湿润的腐殖土,一身迷彩服虽已发旧却满是泥土的印记。
老黄热情地带领记者走进林子深处。脚下是积年的落叶,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岁月的琴弦上。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他肩上跳跃,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气息。“看!”老黄突然蹲下身,动作轻柔地拨开一层腐殖土,几个淡黄色、带着神秘纹路的“鹅卵石”状物体静静地卧在土中。“这就是天麻,它一辈子不见光,所有的劲头都往暗地里使。”老黄的话语,如同解开了一个关于致富的谜题。
天麻,这一食药两用的珍贵药材,正成为中村村民的“金疙瘩”。老黄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种植天麻的纯收入可达40万元,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十多年前的老黄,还是一名四处奔波的运输车司机,风餐露宿,收入微薄,对家人的照顾也力不从心。
转机出现在村里组织的一场特色产业发展会上。县里的专家实地考察后指出,中村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盖率超过70%,气候冷凉湿润,土壤富含微量元素,是模拟野生天麻生长的“天然温床”。“我们守着‘金山’讨饭吃啊!”专家的话深深触动了老黄,他决定放弃跑运输,投身天麻种植事业。
然而,老黄的决定并未得到所有人的理解。村民们质疑声不断,认为山上除了石头和树,不可能长出“金元宝”。面对质疑,老黄没有辩驳,而是默默地跑到周边的天麻种植基地考察学习,回来后一头扎进了山林。从拌种、培菌到栽种,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与未知的困难进行搏斗。失败、再尝试,老黄就像埋在土里的天麻,在无人看见的黑暗里拼命生长着根系。
那些年,山上的夜晚格外漫长而寂静。老黄常常一个人坐在山梁上,望着山下村庄的灯光,那是他前行的动力。直到那个秋天,当第一个品相完美的乌天麻被完整地捧出地面时,整个山林都沸腾了。那不仅仅是一个果实,更是一道刺破漫长黑暗的光,照亮了老黄和村民们的致富之路。
如今,老黄的“点金术”已经传遍乡里。他成立了合作社,带领40多户村民一起种植天麻。昔日的穷山沟,因为这不露面的“金疙瘩”,摇身一变成了“聚宝盆”。村民们靠种植天麻盖起了楼房,买上了小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走在村里,感受到了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宽敞明亮的院落、应有尽有的家具,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农家主人黄登贵正乐呵呵地清洗天麻,他热情地邀请大家晚上去家里吃天麻火腿鸡,感谢“老黄”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老黄指着山上的林子说:“你看这林子,天麻靠森林滋养着,天麻收获后,废弃的菌材又是极好的肥料,反哺森林,肥沃了这片山。我们卖天麻,其实是在‘卖’好生态。我们和这山,也是这样。”老黄寻到的不仅仅是一味致富的药材,更是一种“共生”的智慧。
暮色四合,记者告辞离去。车辆启动时,回头望去,那片群山在晚霞的浸染下显得无比温厚与丰饶。老黄还站在那山梁上,他的身影与大山融为一体,成为这山的一部分,也成为一味“药”。这味药,治好了山的贫瘠,也医好了人的彷徨。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老黄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一心一意带领群众砥砺前行,用实干书写了乡村巨变,用奋斗绘就了壮美画卷。中村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无数村庄蜕变的缩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杨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