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围裙,连接家校温情;一套机制,破解三重难题。在中央部署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背景下,校园食堂作为千家万户的牵挂、家长眼中的“头等大事”,成为治理的重点领域。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自2023年秋季以来,159名学生家长系上围裙,走上食堂岗位。她们将“小家”之爱化为“大家”之责,不仅让孩子们在学校尝到了“家的味道”,更实现了校园食品安全的协同共治。
破题:从“信任焦虑”到“安心工程”
清晨五点的南漳县城关镇胡营初级中学食堂,灯火通明。学生家长冷红菊将双手浸入清水中,一遍遍择洗着鲜嫩的蔬菜。她的女儿艾欣冉今年刚升入初中在此住读。曾几何时,和很多家长一样,孩子在校“吃得是否安全?营养能否跟上?价格是否公道?”这几个问题,让她“几夜睡不踏实”。

胡营初级中学的家长厨师们切菜备餐(方小雨 摄)
这份“信任焦虑”,曾是校园食堂治理的难点,也是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可能滋生的温床。
转机发生在开学日。冷红菊到食堂考察,意外发现学校正优先招聘学生家长担任厨师。她当即报名,通过体检、面试、培训后,成为一名“家长厨师”。更让她惊喜的是,12名同事中,竟有6名是学生家长,他们到食堂工作的初衷和她一样。
肩负着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986名学生的餐饮工作,冷红菊和同事们都格外细心。“菜要洗三四遍,比家里洗得还干净。”冷红菊道出了所有“家长厨师”的心声。当自己的孩子也吃这锅饭时,这份工作便超越了谋生,升华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在薛坪中心小学食堂,土豆烧排骨、番茄炒蛋、包菜五花肉、白菜豆腐汤等,三菜一汤,色泽鲜亮。六年级学生李忻然吃完一碗饭后,又高兴地去加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学校的饭菜又实惠又好吃,和我妈妈做的一个味!”

薛坪中心小学学生点赞食堂饭菜可口(方小雨 摄)
“妈妈的味道”,成为学生们对校园餐的最高评价。而背后,是“家长厨师”们凭借对子女口味的了解,结合季节特点提出“冬季加热汤”“减少辛辣食材”等建议,与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菜单共创”。
从过去的“旁观者”“担忧者”,到如今的“参与者”“守护者”,家长身份的转变,首先化解的是根植于心的“信任焦虑”。南漳县学校后勤服务指导中心主任熊丕俊指出:“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对校园食品安全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和责任感。他们加入后,面对的不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自家孩子的健康和胃口,其用心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语。”
立制:从“身份融入”到“机制融合”
“家长厨师”模式,绝非简单的“用人”创新,其精髓在于将家长的切身利益与监督责任,深度嵌入校园食堂运营的全链条,形成了一套有效防范“微腐败”、提升治理效能的常态化机制。

南漳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家长厨师正在烹饪美食(龚良杰 摄)
机制一:全过程监督,筑牢安全防火墙。
在南漳县第一高级中学,食堂经理李虎介绍,52名员工中包括自己在内有21人是学生家长。“自己孩子在这吃,相比普通员工更用心。”这种“用心”,体现在方方面面。
家长厨师柏榕庆,曾是全职陪读妈妈。如今,她每天清晨六点上班,“洗菜、切菜、打菜都是学生家长,大家都是一条心,让孩子吃得更好。”在她看来,卫生标准“特别过细”,“把别人孩子当自己孩子”。
在薛坪镇初级中学,食堂班长周其美和上七年级的女儿在学校同吃同住。“每天看着孩子吃饭,自己也放心。”学校5名工人中3名是学生家长,她们能敏锐察觉孩子食欲变化,并及时反馈。

胡营初级中学食堂里学生们排队打饭(楚欣懿 摄)
机制二:全链条参与,掐断风险传导点。
食材采购是成本控制和食品安全的首道关卡,也曾是风险点。胡营初级中学校长高鸣介绍,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厨师”和家委会代表参与食材竞价采购。“他们深度参与、现场监督,倒逼供货商加强自查,在压低价格的同时保证了品质。”
学校打造“零利润”食堂,每月营收约22万元,其中75%以上用于食材采购。“一餐两荤两素只要5元。”高鸣说,若有盈利,则通过“1分钱餐”或节日福利反哺学生。
南漳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强调,让家长成为“加工者”“监督者”“品鉴者”,实现了监督的闭环,从机制上压缩了克扣、浪费、以次充好等问题的生存空间。
机制三:全维度赋能,提升专业胜任力。
“上岗前参加过县里‘楚大厨’培训,学校每一周还要培训。”薛坪中心小学的家长厨师闫梅说。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厨艺提升等。
中心小学校长秦爱明表示,招聘家长厨师有明确要求:持健康证、无犯罪记录、卫生习惯好、做饭手艺佳。“上岗后每年有40个学时的培训要求,不断提升技能。”

胡营初级中学食堂管理员在襄阳市学校食堂智慧监管平台查看采购信息(方小雨 摄)
机制四:全透明运作,打造阳光新食堂。
技术赋能,让监督如虎添翼。南漳县先后投入201.33万元,为全县68所供餐学校食堂全部安装“互联网+明厨亮灶”和“鄂食安”平台。洗菜、切配、烹饪、留样……后厨一切尽收“慧眼”,监管部门、校方、家长均可实时查看。
同时,全县推行“菜品晾晒”制度。每日餐品拍照发至家长群,接受评议。“自从学校实施晾晒菜品制度以来,食堂菜品荤素搭配,营养健康,看着很有食欲,我放心多了。”一位学生家长表示。
增效:从“一碗饭”到“大文章”
南漳“家长厨师”模式的效益,远不止于一碗饭的安心。
一是学生受益,吃出健康与幸福。 “妈妈来食堂打工后,我不仅饭吃得好、吃得饱,还感觉家就在学校,学习也安心了!”南漳一中学生熊子嫣的话,代表了众多学生的心声。薛坪中心小学食品安全副校长汪相庞观察到:“以前送饭的家长特别多,现在没有一个家长送饭。全校31名老师,有8名长期在食堂吃饭。”

在薛坪镇初级中学,家长厨师和孩子同堂同餐(龚良杰 摄)
二是家长受益,获得增收与价值。 “早晨送孩子到学校,亲手为孩子们做饭,一个月还能赚2000多元,每天心情特别舒畅。”柏榕庆的话,道出了陪读妈妈们“顾家赚钱两不误”的喜悦。她们从“小家妈妈”变为“大家妈妈”,拓展了社交,实现了自我价值。
三是学校受益,赢得信任与支持。 胡营初级中学后勤总务主任李家国回忆,2018年前食堂外包,家长送饭排队。如今教职工与学生同价同餐,再无家长送饭。通过家长开放日、微信群晾晒等,家校关系愈发和谐。秦爱明校长介绍,食堂满意度测评满意率达97%以上,提升了5个百分点。

胡营初级中学的学生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实现智能取餐吃饭(楚欣懿 摄)
四是治理增效,提供经验与范式。 目前,南漳县413名食堂从业人员中,159名为学生家长,占比超38.5%。这套融合了群众监督、技术赋能、制度保障的模式,构建了校园食品安全协同共治的新格局。
南漳县教育局局长罗强表示:“我们通过做好‘家长监督’这篇大文章,让校园餐在阳光下运行,倒逼管理水平提升,保障了家长的知情权、监督权,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吃得安全、营养,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南漳的实践表明,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回应民生关切,并非一定要“雷霆万钧”,也可以“润物无声”。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以巧妙的机制设计,向群众敞开大门,赋予其参与权和监督权,便能将潜在的矛盾点转化为凝心聚力的结合点,用“家”的味道织就一张坚实可靠的校园食安网,为破解类似民生治理难题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南漳样本”。(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龚良杰 胡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