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综合 >正文
把群众“心上事”当作“上心事”
来源:县域经济网 2025-11-28 17:31:56 作者:陈曦 编辑:张驰 责任编辑:杨玉

民生的温度,藏在柴米油盐的关切里,映在急难愁盼的解决中。在山东省肥城市,“发展为了人民”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落细落实到群众身边每一件“小事”里的郑重践行。这座城市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群众“心上事”当作“上心事”,用一桩桩民生实事、一个个暖心举动,将细微处的关怀汇聚成浸润民心的民生暖流,让大民生的底色在细节中愈发鲜亮温暖。

弱有所扶:“一针一线缝就安心”

“每缝一条布条,就是系上一份责任。”

在肥城的乡村街巷里,网格员们随身带着针线包,穿梭在农户家中。炕头边、服务中心的长凳上,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她们将防水耐磨的“爱心标识”仔细缝进智力障碍者、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衣物里。

这小小的布条,既是特殊群体的“身份名片”,更是城市温情的“具象表达”让走失求助实现“衣角寻亲”的高效衔接。目前,肥城市已有百余名特殊群体佩戴上了这样的“爱心守护小贴士”。

小布条的背后,藏着基层治理的“大文章”。

近年来,肥城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将“爱心标识”信息与网格平台实时联动,构建起“求助信息直达、责任精准到人”的快速响应机制,让“一网速寻”从愿景变为现实。

走进肥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数字大厅,大屏幕实时数据彰显治理效能。肥城通过整合多部门资源,创新“提级办理”“吹哨报到” 等线上机制,实现群众诉求“主动发现、闭环处置”;融合多类监控指挥系统,形成 “统一指挥、实时调度”格局。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收集群众诉求超 60 万条,办结率 98% 以上,以数字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肥城,由专科医生、护士、专业服务人员组成的“桃仙子”服务队,每月会定时上门为相关人员提供医疗巡诊、生活巡护服务,根据病情动态调整用药方案,不仅能缓解病人病情,还卸下了其家人肩上的照护重担。

“桃仙子”服务队共有 140 余人,为全市 3400 余名分散特困人员、1500 余名低收入人员提供助洁、助医、助餐、助浴、助急、精神慰藉等 8 大类 16 小项精准服务。更是凭借创新的服务模式,“桃仙子照护・爱满桃都”项目跻身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病有所医:“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快,立即给患者做心电图!”在肥城市王庄镇卫生院,两名突发胸痛的患者被紧急接诊。胸痛救治单元的首诊医生凭借丰富经验快速研判,确诊二者均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这是心内科最凶险的急症之一。

危急时刻,救治流程无缝衔接。医生当即给予双抗血小板药物稳定生命体征,卫生院同步启动与肥城市中医医院胸痛中心的绿色转诊通道,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即刻展开。

“真没想到镇卫生院能有这么快的救治速度!”患者家属的感慨,道出了基层医疗升级带来的安心。

这场高效救治的背后,是肥城市全域胸痛救治网络的坚实支撑。在患者转运途中,肥城市中医医院通过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病情,导管室团队早已提前就位。患者抵达医院后无需等待,直接进入介入导管室手术,成功植入支架恢复血流。从入院到血管再通(D-to-B时间)仅用53分钟,远优于90分钟的国际标准。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

近年来,肥城市聚焦网络布局、能力提升、规范流程三大关键,整合市、镇两级医疗资源,逐步构建起全域协同的胸痛救治体系。今年7月,随着第三批镇街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验收通过,全市14家镇街卫生院已实现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让基层首诊与上级救治的衔接毫无缝隙。

作为区域救治“中枢”,肥城市中医医院胸痛中心自2021年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以来,已累计接诊胸痛患者225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占比达33.78%。目前中心D2W平均时间控制在66.28分钟,达标率96.15%。

“高效协同的转诊机制,让基层首诊心梗患者平均转诊时间较传统模式缩短65%以上,抢救成功率显著提升。”肥城市中医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刘光锋说。

医疗服务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危急重症救治上,更渗透到基层日常诊疗中。

走进石横镇保安村卫生室,诊区、理疗室、药房分区清晰,崭新的诊疗设备整齐排列,智能化系统高效运转,丝毫不逊色于城区诊所。最让村民称赞的是“心电一张网”的落地。

如今,肥城市已完成300个村卫生室升级改造,全市镇村公立医疗机构均配备科大讯飞AI智能诊疗系统,凭借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升级,成功获评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县。

路有所通:“路平了心亮了,日子越来越旺了”

路,是出行的希望,更是发展的助力。在肥城大地上,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串起千家万户,连接起广阔乡村的新生活。

农村公路一头连民生,一头系发展。近年来,肥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不断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提升农村公路管理和服务水平,将“羊肠小道”拓为平坦大道,实现“由窄变宽、由线成网、由通向好”的蜕变。

不仅如此,肥城市以交通强国为契机,还推动“四好农村路”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围绕泰山锂谷等五大产业链和有机菜、肥城桃等特色产业,精准建设产业路、旅游路,公路红利正全域释放。

一条公路何以改变一个村庄、带富一方百姓?

东陆房村的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曾因路窄颠簸游客寥寥,“一年接待不足万人。”东陆房村党支部书记曲鹏说,改造凤凰山路后,“周末停车场都满了,去年接待超10万人次,村里开了两家农家乐,每户分红多两千元呢。”

大董村1.5公里生产路更成了“致富路”。“这条路连着色记忆馆,串着樱桃园、采摘园。”大董村党支部书记李恒刚说,“以前摘樱桃得抬着往公路运,现在游客车直接到园门口。

通畅无阻的农村公路让更多“世外桃源”走出“深闺”,随着乡村游的火热,一个个偏僻村落成为热门旅游地。

孙牛旅游路贯通后,圣井峪村这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小村成了“网红民宿村”。“我以前在外打工,听说村里修路搞旅游就回来开民宿。”村民刘敏说,“路通后客人翻三倍,旺季要提前半月订房,去年纯收入超20万。”如今这里民俗馆、农家菜馆林立,成了休闲度假胜地。

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26亿元,新改农村公路1893.6公里,改造危桥13座,增设客运站点553个。截至目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751.2公里,等级路、乡镇通二级路等多项指标实现100%覆盖,城乡客运公交化、农村物流网点覆盖率均达100%。

如今,通达四方的发展路、连接城乡的致富路以及越铺越密、越建越好的“四好农村路”,成为肥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