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日常运转中,安全隐患犹如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给群众的生活带来冲击。自“平安守护·幸福郫都”安全隐患“微治理”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水务局聚焦河道河堤安全与城市内涝防治两大民生痛点,牵头实施81个安全隐患“微治理”项目,以“小切口”破解“大隐患”,为群众的安全生活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已有29个项目顺利完工,43个项目启动建设,9个项目加速前期准备,成效显著。
小设施大作用筑牢河道“生命防线”
在安德街道广福村,被老一辈人称为古郫江的油子河缓缓流淌。近年来,经过生态修复与河道拓宽,这里形成了千余米的连续水面,两岸建起了网红绿道,成为村民健身休闲和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然而,水清景美的背后,也潜伏着安全隐患。油子河作为该村的泄洪通道,暴雨涨潮时水流湍急,而绿道沿岸未设置护栏或护网,让不少人忧心忡忡。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在今年的安全隐患“微治理”专项行动中,油子河也被纳入整治清单,安德街道全域重点河道同步推进安全设施完善,共增设救生圈50个、安全警示牌280个。如今漫步在广福村油子河绿道,显眼的橙黄救生圈随处可见,警示牌上“水深危险”等字样格外醒目。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却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巨大作用。“一枚救生圈可能挽救一个生命,一块警示牌或许能避免一场悲剧。”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所有救生圈均悬挂在显眼易取位置,警示牌则精准设置在防溺水重点区域,用最直接的方式守护群众安全。
危桥改造解决村民“急难愁盼”
将视线平移至离广福村3公里外的金柏村,一场“微治理”行动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缓缓流动的十斗渠(雷茜 摄)
缓缓流动的十斗渠是村里重要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但位于韩家院子的一座通行桥,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桥面较窄、沉降严重,过水量变小,不仅影响农田灌溉输水效率,汛期更是让村民“提心吊胆”。
为彻底消除这一隐患,区水务局联合设计单位多次实地勘察,最终决定拆除原桥,新建一座长5米、宽4米的板涵桥梁。目前项目正抓紧施工,预计11月25日正式完工。此次“微治理”既解决了通行难题,又提升了渠道过流能力,保障农田灌溉与汛期安全。“以后再也不用绕路了!”村民严淞种植的蒜苗田即将迎来丰收,原本还在发愁采收、搬运不方便,如今望着即将完工的新桥梁,他的脸上洋溢着期待。
内涝“微手术”畅通城市“血管”
“以前一到汛期,科幻大道就变成‘积水潭’,最深的地方能没过脚踝,去科幻馆的路难走得很。”说起往年汛期的困扰,家住德源街道的市民张先生记忆犹新。作为通往成都科幻馆的主干道,科幻大道路面积水问题曾严重影响交通通行和群众生活。
针对这一“顽疾”,一场精准的“微手术”修复工程就此启动。通过在科幻大道至田坝西街段新建临时沟渠和管涵、利用现状雨水管排水、同步疏浚1500米桤木河等组合措施,提升区域行洪排涝能力。在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作响,十余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护栏安装前的准备工作。“目前防汛沟主体、护坡、检查井均已完成,预计11月下旬全面完工。”项目负责人介绍。
这样的内涝治理“微行动”正在郫都全域同步推进。在郫筒街道,文信路与蜀信路交汇处、凉水井街与檬柏路交汇处等24个路面低洼积水点位已全部启动整改,通过安装管道、增设排水措施等破解积水难题;在三道堰镇,八步桥社区沙树林片区、古堰社区紫云巷等5个排水不畅点位的治理工作已全面完成,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这些看似微小的治理行动,却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直击城市内涝的痛点,有效提升了城市的防汛排涝能力。
今年以来,郫都区一项项类似的“微治理”行动持续推进,从细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将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消除于未然,将潜在风险化解于无形。民生无小事,幸福生活就蕴藏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微治理”之中,多解决一个内涝点,多消除一个防汛隐患,这些看似细微的“绣花功夫”,却实实在在地托举起市民的美好生活,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踏实、更温暖、更安心。(记者 戚原 通讯员 雷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