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安徽肥西县紫蓬镇,曾经沉睡的“两闲”资产正经历“蝶变新生”:废弃校舍摇身变成“蔬乐园”产学研基地项目、闲置土地成功转变为长寿菜、榴莲蜜薯等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杨洼村35户闲置农屋被改造成精品民宿,焕发新生……
近年来,肥西县紫蓬镇始终坚持以“村企联建”为核心,通过党建链串联产业链,高效开展“两闲”资产盘活工作,推动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村庄的土地、劳动力、资产优势深度融合,探索出肥西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紫蓬样本”。
废弃校舍“新生”:农文旅深度融合
走进长刘社区原栗树小学,曾经落满灰尘的废弃校舍如今已变成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四季花海花香四溢、露营体验基地游人如织、聚会轰趴馆、特色鹿鸣小院私房菜等多元化旅游设施,更为喜欢亲近自然的游客提供了近郊出行的绝佳去处。
与此同时,配套建成运营的千寻·紫蓬印象实训基地,直接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40余户流转土地的农户,户均年增收达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回报约70万元,“两闲”资产盘活成果的落地转化,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闲置土地“焕新”:特色农业崛起
在长刘社区长寿菜基地,紫蓬镇针对村(社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精选了安徽王仁和米线食品有限公司的长寿菜作为主导产业。社区党委迅速行动,整合120亩闲置土地,创新构建“镇党委统筹+企业主导+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的合作模式。企业提供优质种苗、全程技术指导并承诺保底收购,农户则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得股金。目前,基地亩均纯收入约2000元,带动50余人就业,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
而在新农村,榴莲蜜薯基地同样成绩斐然。产业发展初期,新农村党支部积极发挥领办合作社的核心作用,将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转至合作社,成功吸引安徽安农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形成“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紧密合作模式,为蜜薯规模化种植筑牢根基。当前,蜜薯种植面积达500余亩,带动42名群众就业,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闲置房”变成“黄金屋”:精品民宿焕生机
在长刘社区,闲置农屋的盘活利用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抹亮色。“杨洼民宿”项目创新采用“农户+社区+企业”协同运营模式,为这里闲置农屋的转型发展开辟了新路径。2023至2024年期间,项目团队对35户闲置房屋进行系统性盘活改造。从保留乡村特色的外观修缮,到融入中式元素的内部装修,每一处改造都兼顾了传统韵味与实用功能。目前,已有35户农屋完成改造,32户成功签约租赁,带动32户村民年均增收过万元。
“以前闲置资产十分棘手,现在都变成了‘香饽饽’。”紫蓬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紫蓬镇通过党建引领积极开展“两闲资产”盘活,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全面释放农文旅融合发展潜能。如今,大量闲置资产被有效利用,农文旅产业新兴,有力推动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肥西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记者 吴昊 通讯员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