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科学技术部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精瑞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襄阳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金美科林智慧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集成”项目荣获一等奖。

精瑞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现场(刘晓明 摄)
项目以“空地协同、全场景无人化”为核心特征,创新性地实现了空地机器人的协同作业。金美科林总经理刘晓明介绍,在此次项目中公司科研团队攻克了“空地机器人协同作业系统”“农业大数据中台”“模块化智能装备集群”三大核心技术难题,研发出旋耕、起垄、播种、采摘等7大类12款农机,适配大田、果蔬等多场景,通过SLAM导航与路径规划算法,实现地面巡检机器人与空中无人机的动态避障与任务分配,作业精度达厘米级。
在项目示范区——湖北南漳的智慧农业产业园中,80余座智慧大棚里,履带式巡检机器人穿梭其间,精准采集作物长势、病虫害数据;空中无人机编队按预设航线自主完成喷洒任务;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环境温湿度、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参数实时更新,AI算法根据数据动态生成作业指令,通过5G网络下发至各类智能农机,实现从旋耕、起垄、播种到采摘、运输的全流程自动化。金美科林总经理刘晓明介绍,传统大棚一亩地需2人管理一天,而如今1台机器人可覆盖20亩,效率提升40倍。

自主喷洒农药机器人在蔬菜大棚穿梭(唐国娇 摄)
技术的落地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深刻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逻辑。在项目示范区,大数据分析替代了传统经验判断,AI算法根据作物生长模型自动生成灌溉、施肥决策,通过5G网络实时下发至智能农机执行。数据显示,项目使示范区亩均产值达2.3万元,较传统种植提升5倍,水资源利用率提高70%。与此同时,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金美科林带动南漳县周边300余户农民参与智慧种植,人均年收入增长2.8万元。农户张大勇感慨道:“从前种草莓凭经验,现在看手机就能掌握数据,产量翻了一番!”

项目示范区航拍(江漫 摄)
这一转变背后,是项目所搭建的“研—产—销”一体化生态在发挥作用。在科研端,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共建实验室,推动技术持续迭代;在生产端,建成华中地区首个农业机器人服务网络,覆盖50万亩耕地,减少化肥使用量40%;在市场端,通过线下连锁果蔬超市与线上“云种菜”平台,实现产销闭环与流量双向转化,消费者甚至可远程认养土地、实时查看作物生长。
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从单机智能到系统智能,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创新生态。

公司科研团队研发的农业机器人(江漫 摄)
截至目前,项目的科研成果已获取40余项核心专利,其中6项获国际PCT授权,并通过欧盟CE认证,技术成果出口至布隆迪、马达加斯加等“一带一路”国家,帮助当地提升农业产能300%以上。
“农业的未来在于数字化,数字化的根基在于标准化。”作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刘晓明带领团队从2019年开始自主研发适合大棚作业的智能农机,目前已累计获得知识产权50余项,关键技术先后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金砖国家发明成果银奖等重要奖项。当前,刘晓明正带领团队参与三项国家标准制定与两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重点课题,致力于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让中国智慧农业标准成为引领全球的“国际通用语言”。(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唐国娇 江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