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专场。发布会上,普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普洱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十四五”以来,普洱市紧扣“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的总纲,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实施了44个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绿色经济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生态旅游胜地。
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在发布会上介绍,普洱市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城市,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林产业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新式茶饮、咖啡产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咖啡产业综合产值翻了两番,达到100亿元,普洱成为全国最大牛油果种植基地和云茯苓、白及原料主产区。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88.93亿元,比2021年增加107.04亿元,经济增速从长期低于全省到今年前三季度高于全省、位居前列。
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方面,普洱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实施农业现代化、促农增收等三年行动。
累计纳入监测帮扶对象3.07万户9.65万人,累计消除风险2.52万户8.29万人。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孟连“334”联农带农机制成为促农增收的典型案例,乡镇镇区和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乡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激发活力
普洱市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推出教育综合改革、林业综合改革、媒体融合改革、园区“腾笼换鸟”等自主改革,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标准地”出让等改革试点。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资源资产盘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同时,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国家咖啡技术创新中心、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落户普洱,累计建成8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宁洱站成为中老铁路木制品和咖啡运量最大的货运站,勐康口岸升格国际口岸,孟连口岸转新开放稳步推进,边民互市快速发展,跨境电商和技术贸易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外贸进出口额突破百亿元大关。
生态文明:绿色转型成效突出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普洱市坚持保护为先,深化绿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653万亩,累计建成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
坚持治理为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无废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思茅河水质实现脱劣并持续趋稳向好。
同时,发布全省首个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实施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和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通过国家验收。
在记者提问环节,就普洱市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并取得了哪些成效的问题,普洱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杨永铸回应称,普洱市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333个。
在记者询问普洱市融合发展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主要措施和成效时,李庆元介绍,普洱市以融合思维推动经济发展、激发主体活力、加速产业转型、提升治理效能、促进民族团结,成功将地理边疆转变为开放前沿。
就记者关注普洱市在发挥区位优势、抢抓中老铁路通车机遇方面的措施和成效的问题,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旭东表示,普洱市通过强化设施联通、聚焦平台优化、坚持互利共赢导向、厚植睦邻友好等措施,推动全市从“边疆末梢”加速迈向“开放前沿”。
对于普洱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果的记者提问,副市长徐红斌介绍,普洱市通过高位统筹压实责任、集中攻坚污染治理、突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产业绿色升级等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就普洱市如何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问,李庆元表示,普洱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品牌进阶、聚焦供给提质等措施,推动旅游产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跃升转型,全市累计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花费较“十三五”同期分别增长60.04%和56.28%。(记者 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