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全科教师,广西自2013年起组织实施地方公费师范教育。玉林师范学院是第一批参与公费师范生培养的高校,也是培养人数最多的高校。十年来,学校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精心打造有载体、有体系、有机制、有平台的“四有”公费师范生教育,已累计培养公费师范生3760名,毕业生基层报到率超过99%,并涌现出一批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其中,2015届毕业生陈志婷获“教育部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另有农积霞、罗宇凡等10余名毕业生入选“马云乡村师范生支持计划”。
情怀教育有载体
为坚定公费师范生到乡村学校从教的信念,玉林师范学院积极开展情怀教育,激发公费师范生扎根奉献的无私精神。强化主题教育,激励学生弘扬红木棉精神。学校以扎根南疆的红木棉为依托,开设“红木棉”专题讲座,以“扎根、坚守、奉献”的红木棉精神,引导公费师范生在心底埋下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种子。截至目前,已有知名乡村教师、校长和优秀校友代表等到校开展“红木棉”专题讲座29场,参与学生3000多人次。强化示范引领,引导学生见贤思齐明志向。通过多种方式聘请乡村名师、名校长到学校开设讲座或选修课程,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学习经验、工作成就等,为公费师范生成长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了解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增强其对乡村教育的情感认同。强化项目带动,增强学生乡村从教行动力。整合师范教育资源,成立协同教育创新工作坊,实施协同教育创新计划,通过师生合作,引导帮助学生加强对乡村教育的研究,提升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有体系
针对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下不去”“留不住”等突出问题,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机制构建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格局。一是培养目标与乡村教师发展一体化。明确公费师范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核心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环节等,将乡村教育、边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各个培养环节,实现学校教育与未来乡村教师的职业定位一体化。二是课程设置与乡村教育需求一体化。立足广西乡村发展实际,将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乡村教育作为重要课程予以开设。如开设了《桂东南历史文化》《广西少数民族概况》《乡村教育热点问题研究》等课程,并组织师范生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学校开展实习见习、调研等实践活动。三是高校教师与一线教育专家一体化。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理论研究和中小学以及教研员实践探索的双方优势,一方面组织高校教师指导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开展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聘请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指导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实训,采取“互嵌”模式推动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四是培养过程与教师职后教育一体化。依托教师教育联盟,打破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时空壁垒。一方面,根据乡村教师职业能力的现实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采取“主攻一科,兼顾全科”的模式,使公费师生毕业后能胜任全科教学,有效解决乡村学校课程开设不足不齐问题。另一方面,协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构建职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并反哺公费范生课程改革。
实践锻炼有机制
以新时代教师职业素养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逻辑性好、针对性强的乡村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高校和实践基地协同育人的循环交互机制,解决校内理论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融通问题。
一是“校内校外”循环机制。在校内实训环节,先进行理论学习,再以理论指导实训,在实训中发现不足,再进行理论提升,分阶段反复推进、螺旋上升,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交互的师范生实训体系。玉林师范学院建有广西一流的教师教育实训基地,设有微格教室、未来教室、教学远程直播室等功能室,主要训练师范生的三笔一话、教学设计、说课讲课等能力,并使师德养成贯穿始终。在校外实践环节,一方面建立“三习”(见习→实习→研习)贯通的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螺旋上升;另一方面,通过“一线教师”和“师范生”的角色互换,通过参与体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个人实践智慧,并最终形成“实践之中的理论”。
二是“课内课外”互补机制。一方面,玉林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实行“双实践”课程模式,即在城区学校接受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训练,使其在班级管理,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在乡村学校进行顶岗实习,提高他们解决乡村教育教学问题,提升他们到乡村学校的从教意愿。另一方面,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乡村文化体验。通过“四点半课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大候鸟•公益帮扶”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等,开展知识讲座、文艺汇演、心理辅导、送教下乡等活动,让公费师范生在实践中体验乡村文化,认同乡村文化,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三是“理论实践”交互机制。依托与市、县、乡村学校共建教育联盟,与乡村中小学直接对接,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和公费师范生的创新项目,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直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乡村教育实践。聘请一批名师名校长,直接参与公费师范生课堂教学和实训指导,同时派出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挂职锻炼,形成一支扎根课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的角色互换,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小学教师研究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了公费师范生培养和乡村教师发展的交互机制。
视野拓展有平台
玉林师范学院积极服务区域教育发展,努力打造乡村教育、边疆教育等特色研究平台。引导公费师范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寻找答案,推动实现学研相长、拓宽人才培养视野。一是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依托广西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研究中心和玉林师范学院农村教育研究院,围绕边疆教育、民族教育、乡村教育等问题开展研究,每年公费师范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超过50%来自“乡村教育”和“边疆教育”,夯实了公费师范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二是拓展协同研究平台。通过广西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玉东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一批乡村教育实践基地。基地每年协助开展公费师范生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公费师范毕业论文提供选题,实现校内培养与的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三是参研产出系列成果。成立卓越教师班,立足学生中心,让学生站在大学舞台中央,改进常规教学模式,通过研学旅行、项目驱动、校际交流、协同研究等形式,培养公费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近三年来学生发表论文120余篇,由公费师范生主要参与完成的著作《教育的向度》《课堂观察研究》由新华出版社公开出版。(记者 朱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