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作为第十五届健康中国论坛·乡村康养主题论坛暨首届乡村康养论坛重要环节之一的《问道理坑》文化论坛,在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的友松祠举办,与其说这是一场集合了跨界大咖的座谈会,不如说这更像是一场私人聚会,小规模的范围、更鲜明的观点、坐而论道的气氛,让学者、政者、专家、学生和企业家,成为话题的主要参与者。论坛话题不仅涉及理坑村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更事关由乡村康养而衍生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
袅袅炊烟、缓缓溪流、石桥倒影、粉墙黛瓦……始建于北宋末年,具有典型徽派古村落特征的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拥有多个文化标签——“理学渊源之地”“中国写生第一乡”“能够让人美到视觉疲劳的地方”……
只要走进理坑,无论是在沱川岸边,还是在小石桥上,都能看到三三两两的美术生在低头写生,这些操着各地口音的大学生,多数是由院校老师带领至此写生创作。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任刘峰,当年就是从婺源县考出来的,在与外人谈到家乡时,心中多少会有些骄傲,但同时那股浓浓的乡愁也会跟着涌上心头。
“每年全国大约有700多所院校的美术专业师生,约5万多人会来到沱川乡。北漂这些年,谈到家乡,谈的多多少少都是记忆中的影像画面,直到跟来自北京的朋友一起在婺源吃宵夜时,喝到本地产的啤酒,才让我意识到原来家乡是有味道的,它能勾勒出很多已快被遗忘的少年记忆……”刘峰说。
胡大伟曾是一名坐着手扶拖拉机进入理坑写生的美术生,如今他已经是清华大学传奇文旅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近年一直在关注村镇社区与公用设施标准化,特别是乡村设施与乡村康养产业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对他来说,理坑不仅承载了一段年少青葱时的往事记忆,反映了一段专业刚入门时的学习经历,还将开启一次他个人的全新挑战,如何利用“中国健康好乡村”大型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借助乡村康养和文旅的抓手,为乡村设施赋能,为乡土文化赋能,让看得见的乡愁变成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元素,让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留住更多的人。
在婺源县,由北京同心共铸公益基金会旗下核心项目之一的“中国健康好乡村”专项基金建设的示范区,经过几年发展已经迎来了阶段性的成果。
在溪头乡的龙池汰村,“中国健康好乡村”组委会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资源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带动当地村民复垦荒废多年的茶园和山茶籽园,先后打造了近千亩的婺源高山有机绿茶茶园和有机山茶油基地;用科学的抚育种植手段,实现了增产增收,并利用平台资源解决了笋干等特色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在龙尾村这个位于油菜花风景区内的古村落中,“中国健康好乡村”组委会通过对部分徽派废弃院落和制茶厂房等建筑的升级改造,在秉承原有建筑格局和风格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妥善保护并继承了建筑原貌和典型的文化特征。同时,通过建造婺源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国医堂、艾木康养酒店和药膳餐厅等特色康养服务综合体,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养生体验等融入日常服务,形成了乡村康养在江西婺源的新模式。
郑红兵是北京同心共铸公益基金会的创始人,在推进“中国健康好乡村”示范区项目的全国落地过程中,他十分看重亦谨慎于当地乡村振兴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忌搞大拆大建,绝对不能因为产业发展而破坏村落原有布局和文化特色,不能“好心结果还是办了坏事儿”。
为了把健康好乡村建设落在实处,他和团队提出了“一村一俗、一村一品、一村一药、一村一养”,并结合实际推进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村一规”“一村一画”,形成了“六个一”的创新发展理念,从多个维度为乡村振兴整体把脉。
而对于理坑的未来布局,郑红兵和团队则希望从“研康文旅”的定位着手,在秉承村落原有文化定位基础上,发挥理学文化特色,通过“蚺城书院”“婺源古徽州传统建筑文博馆群落”,打造“中国健康好乡村”在婺源的文化新标签。
尽管理坑因为它的美,每年依旧会引来大量的美术生和游客,但对于刘峰来说,无论出现怎样的改变也不会抹去他对乡愁乡情的理解,但对于胡大伟和郑红兵等“中国健康好乡村”项目的参与者来说,如何把婺源当地的文化标签变成看得见的乡愁,才刚刚开始。(记者 高云良 通讯员 李重阳 杨海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