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让搬迁群众“安居”更“乐业”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5099户、20855人,这是一串凝结着心血和汗水的数字,也是甘肃省宕昌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交出的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面;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这是对宕昌县半高山地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让地处恶劣自然环境中的群众搬离“穷窝”、改变“困境”,曾成为宕昌县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

“搬”,是奔向美好生活的历史选择,是安居乐业的需要;“搬”,是走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是深谋远计的选择;“搬”,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美丽蝶变,是和美乡村的途径。

精准搬迁让群众“挪穷窝”

走进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上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崭新的民居整齐排列,展现出恢宏的气势,孩子们在宽敞平坦宽广的院子里嬉戏玩耍,老人三五聚拢拉着家常,处处彰显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城子藏族乡上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宕发改 摄)

如今,行走在宕昌县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曾经的贫困户郭选花一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年。2019年6月,郭选花搬离了张坪村又黑又破的土坯房,来到了这里。“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们哪能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新房。现在房子也大,孩子上学也方便了!”郭选花的一番话道出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宽敞明亮的客厅,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窗,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一家人其乐融融。

针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宕昌县立足地理因素和资源特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综合考虑交通、产业、就学、就医等因素,坚持搬迁点靠近城区(乡镇中心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交通干线的原则,分类确定了城郊集约型兼旅游开发型的新城子上坝等安置点,乡村旅游型的两河口村等安置点,产业发展型的华昌药材城、甘江头谢家坝等安置点,生态保护型的新寨、沙湾、南阳、兴化等安置点。同时,坚持把保障和维护群众利益作为首要任务,一次性解决好硬件配套设施、房屋必备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创造了可直接“拎包入住”的条件。

为斩断穷根,宕昌县原本住在大山深处的群众们扶老携幼,背上行囊,与故土作别,走出大山,搬入了宽敞、舒适、明亮、安全的新房子,圆了多少年以来的安居梦。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

“搬得出”只是“前半篇文章”,“稳得住、能致富”这“后半篇文章”,才是易地搬迁的终极考验。

兴化乡郭家庄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宕发改 摄)

宕昌县为扎实做好生态搬迁“后半篇文章”,及时制定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规划及方案,深入推动“宕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针对群众不同的安置形式,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扶持。对于农村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的,利用原有土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农产品;对于进城入镇安置的,依托已建成车间、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农家乐等特色产业,通过乡村旅游、劳务输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群众收入;对于在沙湾镇寺上村、新寨乡大院村等中大型安置点安置的,帮助群众选准长远发展产业项目,重点扶持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小”产业,切实提高搬迁群众收入。

同时,宕昌县通过组织劳务输转、村组合作社带动、发展特色种养业、设立公益性岗位、社会兜底保障、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搬迁家庭至少有一项稳定增收产业保障计划,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目标。

2023年,宕昌县制定《2023年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统筹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资金812.9万元,依托县域内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扶持资金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并按5%的分红比例分红给全县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936户共8129人。

甘江头乡谢家坝集中安置小区手套加工车间 (宕发改 摄)

清晨,送完孩子上学,搬迁群众李让桃像往常一样来到甘江头乡谢家坝集中安置小区手套加工车间里,剪裁、缝纫、熨烫、包装……她手艺娴熟地干着手里的活。“来到手套加工厂以后,我学到了很多技能,以前家里没有活儿干的时候,我就在家待着,现在农闲的时候我就来厂里上班,还有固定的工资,干得多赚得多。厂子就在楼下,离家也近,也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楼底下就是上班处,李让桃坦言这个新家就是好。

甘江头乡谢家坝集中安置小区手套加工在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扶持下,采用党支部引领、村办合作社牵头、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建立“党支部+手套加工厂+公司”的经营理念,全面激活小区在家党员、闲置劳动力致富积极性,在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妇女灵活就业。

吾心安处是故乡

易地搬迁绝不是简单地换地方、搬新房,而是要让搬迁群众从身份转换、生活转型、观念转变到心理融入、情感融入、精神融入。

搬出了、稳住了,还要让搬迁户更有归属感,安身更安心。

沙湾镇寺上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宕发改 摄)

就进一步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宕昌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多次重要通知,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兜底保障、户籍管理、社区综合服务、应急管理七个方面着手,细化了目标任务、列出了责任清单、靠实了工作责任。

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环卫有设施、购物有超市、运动有场地的要求,宕昌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集中安置点水、电、路、暖、通信、污水管网等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卫生室、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应设置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为搬迁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全面提升了易地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水平。

傍晚时分的沙湾镇寺上村安置点在落日余晖中更显美丽。正在跳广场舞的张和萍说:“吃过晚饭,我们都喜欢在安置点的文化广场里跳舞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更重要是拉近了邻里关系,住着很安心!”

错落有致的楼房、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整造型优美的景观树……此时,也正是安置点最热闹的时候,结束了一天劳作,群众们陆续走出家门,结伴遛弯畅谈。

回望来时路,翘首新征程。在“十三五”的脱贫路上,宕昌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在“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宕昌县将续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乐享美好生活。(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杨吉红)


编辑:张驰
责任编辑:刘炎炎
阅读量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