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巧手、一把刻刀,以葫芦为纸、以针尖为笔,致力于雕出精彩绝伦的图案,他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山东泰安,有一位名叫杨秀文的葫芦雕刻艺术家,他是第五代泰山杨氏葫芦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7岁开始接触葫芦雕刻,至今已有46年的时间。他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家族的艺术瑰宝,守护着这份非遗文化的精髓。
46年的葫芦雕刻技艺
把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雕刻
在泰山区财源街道清真寺社区红石榴文创中心,走进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葫芦雕刻作品,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杨秀文的心血和智慧,展现了他高超的技艺和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杨秀文系着围裙,正专注地雕刻着一个葫芦,桌面上的工具包里塞满了各种刻刀,他拿起一把锋利的直面三角刀,在葫芦上刻出一道道线条。他的动作非常熟练,每一次划过都恰到好处,既不会损坏葫芦,又能将线条刻画得清晰可见。
杨秀文今年63岁,从小就对葫芦雕刻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葫芦雕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他的父亲就是一位葫芦雕刻艺人,从小耳濡目染,他就喜欢上了这门手艺。17岁那年,他正式跟随父亲学习葫芦雕刻技艺,一学就是46年。在这46年里,杨秀文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技艺,还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葫芦雕刻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并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刻葫芦考验耐心和毅力
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功
“这个雕刻葫芦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葫芦它的皮分为三层,第1层、第2层、第3层,把第1层皮打磨掉以后它是白的,白的这一层很薄,再往里打磨它的颜色就不一样了,我们要把握一个度,就是第1层去掉以后,留下第2层这个白色的,就可以了。”杨秀文手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那一道道疤痕。每当有人问起这些疤痕的来历,他总是微笑着指向手上的疤痕,然后开始讲述他46年来的经历。
“雕刻葫芦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可不容易。因为葫芦的构造有三层,刻得轻了,或是重了,都会影响效果,而且一旦下刀,就没有反悔的机会。”杨秀文说。
不同大小的葫芦在雕刻上注意事项也不同,小的葫芦更讲究精致,通常是雕刻一个动物图案或是一句成语,而大的葫芦则要讲究构图。
“刻葫芦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必须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功。在雕刻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勾勒原型,如在圆球体上刻一条直线就极不容易,稍有不慎,力道没把握好,费了两三个小时勾的原型就作废了,一切也就推倒重来。”杨秀文说。
说起杨秀文的作品特点,他会选择在品相饱满、端正的大、中、型葫芦胚料上做工笔构图,然后用刀在葫芦表皮运用平面雕刻的手法刻上去,留下白茬组成各种图案,使其成为雅俗共赏的葫芦艺术品。
举办葫芦雕刻讲座和培训班
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传承
“雕刻葫芦的收入不高,难以养家糊口,我身边有不少人认为干这行没出路,都纷纷中途转行了。”杨秀文曾是一位砸钢厂工人,每周都会拿出业余时间,雕刻葫芦,“雕刻葫芦是一份细工,它能让人静下来,抛掉杂事。”杨秀文说。
杨文秀兄弟姊妹七人,他在家排行老六,他和弟弟都热衷于葫芦雕刻,如今,弟弟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创作,这一辈的传承就压在了他自己身上。杨文秀有5个徒弟,在身边跟随了杨文秀几十年,现在徒弟的作品都能拿得出手。“我的两个女儿也会一些基本功,绘画,白描,能简单勾勒出形象。”杨文秀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葫芦雕刻这门传统手艺逐渐被人们淡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葫芦雕刻,杨秀文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工作。他在社区、文化馆举办葫芦雕刻讲座和培训班,教授年轻人葫芦雕刻技艺,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传承。“葫芦雕刻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葫芦雕刻,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传承。”杨秀文说。
在杨秀文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葫芦雕刻的队伍,这门传统手艺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杨秀文用他的双手和执着,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颗小小的葫芦,承载着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秀文身上流露着强烈的传承葫芦雕刻、发扬民间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记者 陈曦 通讯员 郭健金 富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