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山东: 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1月1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提出,山东省力争到2025年科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会现场(山宣 摄)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介绍,在指导思想上,《规划》突出以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要牢牢把握“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把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最可持续的能力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就是要坚持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统筹布局;就是要聚焦紧迫问题,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就是要立足长远发展,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取得突破。在总体布局上,坚持系统思维。围绕项目、平台、人才、企业、园区、金融、要素市场、科技合作、绩效标准、科技管理队伍等方面,构建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衔接配套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打造全区域、全要素、全链条、全社会的创新生态圈,系统增强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强省的支撑引领作用。 

在发展目标上,坚持对标对表、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紧密结合国家科技规划和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力争到2025年科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更加注重基础研究,首次提出了基础研究在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等指标;更加突出结构性,提出了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每万家企业法人单位中高新技术企业数、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更加突出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

《规划》聚焦科技领域改革攻坚 明确7项重点任务。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系统布局支撑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平台体系,打造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增强高校院所研发能力,构建服务山东需求、产出重大成果、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推动科技型企业规模和发展质量双提升。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更加灵活的顶尖人才引进措施,启动国际顶尖科学家工作室组建工作,组织开展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加快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强化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人才结构优化。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强化济南、青岛中心城市引领作用,着力优化区域创新发展布局,有效聚集各方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形成与京津冀、长三角南北联动、引领黄河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以陆海统筹为鲜明特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创新科技合作体制机制,拓展对外交往途径,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搭建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决策与咨询制度、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协同治理能力。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健全科技金融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创新环境,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全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建成10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

山东省将主动融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布局,组织实施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全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打造建设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高端体育装备、工业互联网等优势领域,力争新增3—5家专业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急危医学、放射治疗等领域,力争新增2—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挥济南、青岛等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海洋大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为载体,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造条件。力争到2025年,全省打造10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国际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建立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实验室体系。深入实施山东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全力构建1家国家实验室、30家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山东省实验室、30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打造具有山东特色、接续联动、梯次衔接的“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提升对接国家战略的能力。

加快提升高校院所创新能力。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布局建设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在物理、化学等方向积极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推动高校院所探索建立科教产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与地方共建大学科技园,共同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健全揭榜制、赛马制、竞争择优、定向委托等攻坚机制,实行技术总师负责制。深入实施“氢进万家”、北斗星动能、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力争到“十四五”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源等领域研发150项左右具有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创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在高速列车、现代种业、海洋观测、高性能服务器等领域实现领跑。(记者 陈曦)

编辑:杨玉
责任编辑:李旭晨
阅读量4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