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乡村振兴 产业先导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5年的时间过去了,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东南边的毕库村,不仅整体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产业、人居环境、乡风民俗都已今非昔比。在普洱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毕库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扶下,毕库村迈入了乡村振兴新征程。

俯瞰毕库村全貌(解大帅 摄)

摸清家底定思路

2021年5月24日乡村振兴工作队进到毕库村,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开展工作,工作队队员们分工合作,对全村22个村组基础设施以及所辖田土、产业情况摸底走访,掌握村里的社情、民情,产业发展,人才基础等情况。

毕库村全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578户农户、2215人。有耕地总面积20176亩,人均耕地9.03亩,林地10856亩,人均林地4.51亩。

基于摸底调查掌握的情况,工作组在“以合作社为突破口、以非烟产业为辅”的帮扶发展总体思路上开始谋篇布局。初步认为,毕库村虽然已整体脱贫,但底子薄,基础差。要改变这一面貌,必须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定了这一思路,驻村工作队坚决锚定产业发展,重点抓好“三大种植产业+养殖+特色产业”模式。

秋末毕库村成片的各类作物(解大帅 摄)

抓住关键好破局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抓住了产业这一关键,因地制宜,壮大毕库村的产业链条,毕库村的振兴路前景广阔多了。”毕库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富庆说。

毕库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产品单一,如果没有稳定的规模化产业作支撑,不仅各方面发展缺乏原动力,甚至存在返贫风险。2021年,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在工作组全力支持下,毕库村最终确立了以烤烟产业为主、以建立养牛合作社作为工作突破口、以种植芭蕉芋、茶叶、小米辣,养殖猪、鸡等产业为辅的发展工作思路。结合毕库村各村组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气候条件,将全村22个村组分成上中下游三段,上游由上寨、下寨、威远州等9个村组组成。上游属于高海拔地区,光照充足,主要以烤烟、芭蕉芋、苦荞种植为主。中游由上水库、大洪田、曼固能9个村组组成,中游气候适宜,以养殖猪、牛、鸡等为主业,兼顾种植芭蕉芋等产业。下游由半坡、半界、平掌、小塘子四个村组组成,下游属于河谷地带,种植业以辣椒、紫米为主。

中下游因地制宜同步发展的模式打开了毕库村振兴发展的任督二脉。2022年毕库村种植烤烟1510亩,烟农收入689.3万元;芭蕉芋1400亩,收入980余万元;茶叶1849亩,收入340.5万元;玉米1597.6亩,收入216万元;苦荞1600亩,辣椒140亩;养殖生态鸡8700羽,出栏3460羽,收入31.14万元;养殖生猪1280头,出栏955头,收入320.9万元;养牛586头,出栏168头,收入14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6.6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8万元。

毕库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产品单一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毕库村黄牛养殖(解大帅 摄)

发展产业链向未来

毕库村产业发展初步成型,但是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还未最终搭建,要想走得更远,更稳,扩大规模形成产业链势在必行。

本着说干就干的铆劲,2022年毕库村驻村工作队通过“烟农+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进行产业利益联结,夯实烤烟主产业的产业链。用普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捐赠的50万元资金,启动60亩村集体茶园升级改造,打造毕库村生态品牌。扩大养殖鸡规模,打造毕库村“虫草鸡”名牌。打造烤烟合作社、芭蕉芋合作社和茶叶合作社的“双绑”联结机制,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双绑”联结协议签订,与企业共同协商,稳步推进,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记者 郑义 通讯员 马文秋)

编辑:李旭晨
责任编辑:徐清子
阅读量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