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邱镇竹园村华农生态园里,游客如织。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园区新采用了电动观光船、全电民宿、全电厨房等用电设备。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泉州市供电公司的努力。
近年来,泉州市供电公司以提供稳定电、绿色电,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开展党建联创等方式为泉州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开足动力引擎,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增产增收、乡村产业振兴当好电力“先行官”。
稳定电注入乡村发展动力
4月3日,福建北电南送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安溪段首档架线顺利开展,标志着该工程全面进入架线施工阶段。该工程建成后,将提升电网“大动脉”输送能力,进一步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升风电等清洁能源消纳能力,为泉州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农村用电负荷大幅增长,电力保障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去年,泉州市供电公司累计新增及改造288个供电台区,建成乡村电气化项目30个,着重解决农村低电压、三相不平衡、表箱老旧破损等问题,持续补强县域电网基础设施短板。同时,该公司持续整治乡村“三线搭挂”问题,建设坚强稳定电网,为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足底气。
科技赋能助力乡村供电可靠性的提升。2022年,泉州市供电公司投用了全省首台带有成套运载装置的履带式绝缘斗臂车,并大力推广使用绝缘蜈蚣梯,将不停电作业技术带进乡间小路,让“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在乡村变成了现实。在可靠的电能加持下,泉州市供电公司全力推进全电景区、全电民宿、港口岸电建设,提升清洁用能水平,做好新能源消纳。
数据显示,去年,泉州地区累计实施电能替代项目13个,替代电量12.41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5万吨。接下来,泉州市供电公司还将围绕“项目奋战年”活动,启动电力设施补短板三年行动,实施国网福建电力配网提升三年行动,持续夯实农村电网建设基础,不断提升运维水平,为乡村振兴打造好“电引擎”。
优服务电点亮乡村美好生活
3月31日,在泉州市泉港区惠屿岛,供电网格长王洪明和村民小组长张晓燕正在能源服务驿站,指导渔民肖惠聪申请新装三相表业务,满足渔民的用电需求,实现“办电不出岛”。
该项办电功能得益于泉州市供电公司泉港供服党支部与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党支部开展的“海丝之光·振兴海岛”党建联创活动。通过联创共建,将“供电网格长”制度融入到惠屿村“村组长”制度,建立“双长”融合机制,发挥出“1+1>2”作用,提升供电服务水平,让有用电需求的村民在岛上就能实现办电。目前,像这样的“双长”融合机制已覆盖泉州市合作街道(乡镇)160个、社区(村)2516个,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在泉州石狮市西港村,由于田间取电不方便,村民会从附近拉电线到田里,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存在用电安全隐患。泉州市供电公司创新“e取电”供电服务模式,借鉴“共享充电桩”的做法,在临时用电点安装集中式表箱,由供电公司装表立户,表后安装配有独立二维码的共享插座,村民可自行扫码消费取电。该举措解决了农田中私拉乱接电线灌溉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可靠、便捷的电力供应。
同样为村民装设扫码“e取电”共享电源取电桩还有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东埔村。2021年,泉州市供电公司为东埔村“e取电”智能取电点捐赠建设了27个智能充电桩,可以提供近60个插座用电,节约夜市商贩30%的用电成本。
截至目前,“e取电”在泉州市建设约100个,为村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真正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打通乡村通往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红色动能”助力乡村增产增收
在泉州市德化县,“线树矛盾”日益突出:春季树木生长旺盛,频繁影响线路运行;冬季常有树木压断线路,山路蜿蜒又冰冻难行。不仅影响输电线路供电的可靠性,还经常引发山火。
2020年,泉州市供电公司党委与德化县林业部门、乡镇党委和村委会开展“林电互动保安全助脱贫”党建联创,在高压线路下种植低矮且经济价值高的油茶生物防火林带,解决电力线路管护中的“线树矛盾”,实现线路管护、森林防火、村民(含脱贫户)增收、村财创收的多方共赢。自“林电共建”以来,累计置换油茶生物防火林带2653亩,“线树矛盾”引发故障次数累计下降81%,助力德化县各村财政及农民创收1000余万元,帮助乡村增产增收。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2007年开始,泉州市供电公司与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支部开展党建三级联创,指导帮扶蓉中村建立蓉中电气企业,推进蓉中村建设文化先导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电气化示范村。
如今,蓉中村从一个贫困小村,建设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蓉中村还主动结对帮扶全国各地贫困村,先后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村、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等多个乡村结对帮扶,实现乡村振兴的跨越提升。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泉州市供电公司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发挥电力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用电需要,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记者 黄长秋 通讯员 李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