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让全世界看见彰武的绿

十月的章古台,清风拂过万亩松林,松涛阵阵,鸟鸣虫叫。这个位于辽宁省彰武县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如一道绿色长城,横亘在“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的最南部,阻挡着沙害南下。提起曾经所受的黄沙之苦,四合城镇刘家村村民侯贵道出了一句顺口溜,“春天地里刚播完种子,不到半天就被风沙吹跑。即使长出小苗,来阵风就被沙子掩埋了”。这个距科尔沁沙地南缘仅两公里的小村子,差点因黄沙侵蚀全部搬迁。

曾担任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的宋晓东告诉记者:“彰武的东南便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如按7级风速计算,彰武的沙尘仅需1个小时就可抵达沈阳。”面对内蒙古高原呼啸而下的肆虐风沙,42万彰武人寸步不退,一代代治沙人坚持70年誓守家乡,护卫100公里外的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创造了沙地变林海的奇迹。

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在彰武县章古台镇设立苗圃。1952年,我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成立,打响了风沙阻击战的第一枪。1978年,彰武被确立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彰武人民开始了“林业一次创业”,在荒漠上栽植百万亩林木,编织了密如蛛网的“三北”防护林网。2001年,彰武确定“生态立县、林业强县”战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开始林业的“第二次创业”。

截至2018年底,彰武县累计完成人工治沙造林保存面积156.5万亩,封山育林23.8万亩,飞播造林17.2万亩;全县林地面积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4.5%。如今,12.5万亩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庇护着全县176万亩的基本农田,基本消除了风剥沙压对农作物的危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县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亿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3.8亿公斤,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

绿起来,更要富起来。近年来,通过种植沙地经济作物和发展乡村旅游,彰武群众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说:“从柳河彰武段综合治理到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彰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彰武成为最耀眼的绿色名片。”

作为辽河支流的柳河,蜿蜒穿行于科尔沁沙地,河水夹沙而下,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一度达到1440公斤。2021年,彰武县启动柳河综合治理项目,通过修建70余公里堤防生态带,建设城区段4公里景观带,并在满堂红镇、大冷镇、冯家镇开发5万亩水田,形成50余平方公里湿地,让“荒沙窝子”变成“鱼米之乡”。

满堂红镇蘑菇沟村村民高海芹说:“通过柳河治理,我们祖祖辈辈的旱田种上了水稻,还修建了滨河公园,种上各种花草,咱村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段文刚介绍,当地还实施草原生态恢复工程,整治53万亩沙化土地;重点打造欧李山、德力格尔、半拉山等旅游观光带,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彰武经过30年选育出的“彰武松”因四季常绿、耐寒,入选2022北京冬奥会场馆周边绿化树种。2016年开始在延庆冬奥场馆种植的彰武松如今多已成材,种了70年树的彰武人对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冬奥会充满期待。“等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全世界都能看到彰武的绿了。”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所长于国庆眼神中带着期盼。(记者 王官波


编辑:
责任编辑:王雪儿
阅读量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