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春走基层 | 智能、绿色矿山展新颜

1月28日,在除夕之夜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来到了国能宁夏煤业有限公司枣泉煤矿,亲身感受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矿山。

枣泉煤矿综采三队工作面(吴舒睿 摄)

枣泉煤矿是宁煤主力矿井,面积约56.7平方公里,可采煤层8层,全矿井地质储量9.65亿吨,可采储量5.26亿吨,设计服务年限75.6年,核定生产能力800万吨/年。早在2018年,记者就来到过枣泉煤矿,这里的智能化可谓是走在全国煤矿行业前列。

矿长王文新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枣泉煤矿的各个系统,他说:“我们与宁夏捷唯信息公司合作,开发了手机APP,用于集成数据,目前我们井下15个子系统组成的数字集成生产信息系统,均实现井下煤炭采运系统的无人值守、有人巡视的管理常态。”

智能刮板机(吴舒睿 摄)

“光说不练假把式”,记者决定下到矿井里一探究竟。换好工作服,带好安全装备,记者一行人乘坐胶轮车向井下的综采三队工作面驶进。越往深走,气温越高,空气也越稀薄。大约走了4000米,车停了下来。

打开头顶的矿灯,依稀看到几个人影在忙碌着。“早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检修设备,再往前走就是我们的工作面了,您就可以看到采煤的现场了。”综采三队党支部书记李耀武告诉记者。

越往前走,灯光越亮堂,一台望不到底的巨大机器呈现在记者面前。综采第三队队长肖玉宏介绍道:“这就是我们现在采煤的主力军——智能刮板机,这台机器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前靠人力挖煤的历史。之前采煤最少需要8人,4名支架工和4名采煤司机。现在只需要两个人,一个支架工,一个采煤司机。工人再也不需要每天在大坡度的作业面往返七八趟,只需要防止煤机失控的时候割到护板就行,大大节约了人力,提高了采煤效率。”

走进一看,智能化设施这里随处可见。肖玉宏指着前方说:“抬头看正前方,那是摄像头;闪着蓝光的小灯是信号指示灯;右上方那个小铁盒子是控制器;再看每一个铁架子上的那个设备,是红外线接收器……”

记者在井下采访(吴舒睿 摄)

肖玉宏说,这与传统井下作业的劳动强度没法比。作为国内第一批智能矿井建设,2016年枣泉煤矿就启动了智能化建设,2018年成功试运行,2019年宁煤的经验在国内同行业推广。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目前枣泉煤矿井下具备井下环境参数智能感知、车辆智能调度、信息无线互通、数据智能分析等功能,有力助推矿井智能化建设提质增效;构建了监测监控、人员定位、智能工作面运行等系统融合的生产监控系统。

检修班长尤玉山是一名老工人了,他正带着检修班工作。尤玉山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说:“其实一开始上智能化设备,很多人都是不接受的。一方面工人因为不熟悉程序,并不是很接受信息化的操作。由于前期准备工作繁琐总出问题,还不如人工操作快。一个点卡,整个系统就停了。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工人还担心智能化以后减员。后来矿上组织我们培训了半年,边安装边培训,边生产边培训。用顺手了,还是觉得智能化设备好。现在觉得特别方便,人不用来回跑了。从前我们检修班特别辛苦,从机头到机尾220米,坡度15度,每天要跑12趟,现在全部自动化,就没有那么辛苦了。效率上去了,工资也涨几倍,大家都干得更起劲了。”

综采三队工作面(吴舒睿 摄)

随着智能化发展的深入,枣泉煤矿不断在新领域有所突破,在大倾角、多断层、矿压大的复杂地形条件下,经过艰辛探索实践,枣泉煤矿220704智能工作面实现常态化高效智能开采,近300米长的工作面只安排1名监护运行人员,单日自动化割煤达13刀。在实现了“有人监护,无人操作”的常态化自动割煤后,枣泉煤矿建设了两个更高水平、更加完备、更为稳定的智能化工作面,攻克了适应不同倾角的自动跟机移架技术难题,在倾角超31度的220608工作面成功应用;形成了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设备与采场智能对话;130203综放工作面在极复杂条件下也实现了少人化智能开采,几代煤矿人坐在办公桌采煤的梦想,得以稳步实现。

采访结束了,回到地面上呼吸瞬间畅快了起来。尽管是冬季,寒风凛冽,但行走在矿区中,一点也看不见飞沙走石、看不见堆积的煤灰。2004年开始,经过全矿上下齐心的努力,把昔日黄沙漫天、黑尘笼罩的矿山建设成如今绿树成荫、鲜花遍野、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湖泊环绕的花园式矿井。

王文新谈到枣泉煤矿的未来时,无比自信地说:“目前我们全矿三个采煤面,有两个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半个因为井下情况变化太快不容易实现全智能化,但是建成全矿智能化已经指日可待。我们力争做到国际一流智能化示范矿井,更稳定、更高标准、更持续的常态化开采。”

2022年,枣泉煤矿即将上马清仓机器人、皮带智能巡检机器人、建设井下4G信号网、建立更快更高效的互联互通,把危险、脏累的工作都交给机器人。(记者 吴舒睿)


编辑:徐清子
责任编辑:徐家昕
阅读量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