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春走基层 | 抟泥成器 会理绿陶在传承创新中换发新生机

2月5日,正值元宵节,记者在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的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内看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釉陶瓷制作技艺》新生代传承人李贵祥正在专心致志精修绿陶陶坯:“尽力保证产品没有瑕疵。”

会理绿陶(戚原 摄)

不远处,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传承人韩春寅在为参观产业园的游客生动讲解这张会理独有的非遗文化名片。尽管春节假期已经进入尾声,但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里的游客仍然纷至沓来,韩春寅与妻子王继兰热情接待来往的游客,泡茶给游客品尝,讲解陶艺,忙得不亦乐乎。“这个春节,会理绿陶销量暴涨,目前存货不多,后天要开新货。”王继兰说。

成品供不应求(戚原 摄)

成品陈列柜里,各种样式各种图案的绿陶精美绝伦。“在这里,没有一件绿陶是重样的,经过窑变之后,每一件绿陶都有独特的工艺特点。”韩春寅说。

古窑第五仓(戚原 摄)

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会理绿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始于唐而盛于明。据专家考证,会理烧制绿釉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因采用本地特产——天然“孔雀石”配釉,经高温(1260℃)氧化焰烧制后,呈宝石绿色而得名,其色彩温婉清新、富于变化,可谓“入窑一色,出炉万彩”,故有“会理绿陶美誉,被称为“中国唯一绿陶”。

绿陶产品翠绿刻花牡丹大碗(戚原 摄)

得益于会理本土拥有制陶所需的丰富原材料以及独特的釉色原料,经过选料、碾磨、制坯、施釉等8个大环节、72道小工序,陶罐、茶杯、酒具、碗盘瓶等器具在手工艺者手中焕发着生命力,展示着绿陶的多元精彩。经专家考证:会理陶瓷烧制始于唐宋,鼎盛于元明,属南方龙泉窑系,前有唐宋青瓷、后有明清绿陶。

如果说独特的制陶原材料是会理得天独厚的资源,那么能工巧匠的代代传承和创新赋予了会理绿陶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光彩的动力。2009年,会理绿釉陶瓷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老一辈把基础打好,绿陶的传承和创新成为我们这一辈研究的新课题。”从父辈手中接过绿陶传承的“接力棒”后,韩春寅致力于在产品、器型、工艺特色方面下功夫,做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绿陶作品。经传承人韩进富、韩春寅父子多年苦心研究,恢复创烧出我国宋、元、明、清各代失传的名贵釉种有:梅子青、石榴红、天目釉、天青釉、金丝兔毫、晶鑫玳瑁、紫金砂、窑变山彩等八大釉系。

韩氏山彩作品(戚原 摄)

“就像韩氏山彩技艺,是我和父亲在以往的技术中提炼升华出来。人做三分,七分靠窑变。”韩春寅告诉记者。

韩春寅提到的“韩氏山彩”釉,是以工匠的思维艺术加上窑变形成的产物,由于采用的天然矿物质里物质多,在高温下产生化学反应千变万化,高温下肆意流淌的色彩给绿陶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性和多样性。

记者(右二)采访现场(李结义 摄)

据介绍,记者所采访的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前身是1981年建立的会理县艺釉厂,由绿陶博物馆、绿陶文化体验基地、艺术家创作基地(实训和培养)、生产性保护传习基地四大部分构成,探索非遗与文旅的融合路径。在韩春寅家族几代人的努力下,如今的绿陶文化产业园,不仅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丰富了会理旅游新业态,促进了会理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也由传统手工业变成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者 戚原)


编辑:王雪儿
责任编辑:杨玉
阅读量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