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抓党建促振兴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2021年以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四抓两整治”为抓手,全面推进“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内涵,进一步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21年,武都区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部署,扎实稳妥推进,着力打造“双好双强”“两强两化”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全面完成643个村、55个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通过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乡镇领导班子素质明显提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的既定目标全面完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1%。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60名,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党建+产业经济”培育乡村发展新亮点

聚焦核心,精准发力。为了找准党建与“三农”的融合点、切入点和发力点,突出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组织作用发挥与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结合起来。武都区制定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制度措施,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1期,培训党员干部、村(社区)干部2200 余人,选派317人参加省内外培训和青岛跟班学习,乡村干部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武都区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功过”用人导向,修订完善了乡镇(街道)干部管理办法,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抢险救灾、项目建设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提拔交流优秀干部309人,对表现突出的120名党员进行了通报表扬,形成了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认、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同时,探索“党建+产业发展”“党员+致富能手”等模式,以村集体合作社为组织载体,通过吸引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全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及以上的村达到了349个。

汉林镇是武都区传统的花椒种植大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汉林镇厚植优势,积极打造了“花椒+辣椒”“花椒+甜菜”等套种林下经济模式,唱响了“麻辣香甜”致富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汉林镇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钱往村社投、政策向一线倾斜,积极为村组织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推进村干部唱好乡村工作的“主角戏”。

为保障村社“有钱办事”,汉林镇足额落实办公经费,全力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为确保村社“有人干事”,汉林镇坚决以工作实绩兑付报酬,为114名村社干部和监委会主任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充分激发干部干事活力。同时,全镇还用好省级党费专项资金,整合扶贫互助盈余资金和产业扶贫资金,集中扶持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社“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一个又一个基层党支部走上了经济发展最前沿,一批又一批村党支部书记在火热实践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村“两委”班子建设、人才培养、群众工作等也被“一揽子”抓了起来,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渗透到了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

“党建+基层治理”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党建引领是先导,群众参与是关键。在武都区磨坝乡党员干部们用“脚步丈量”工作法,丈量民情民意,让办实事更接地气。在蒲池乡每月10日的“群众说事日”让村民敞开心扉提建议、说诉求,架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在江北街道办万象社区,科技创新赋能基层治理,实现了“人往网格中去、事在网格中办”。原来群众身边的烦心事、麻烦事,已悄然变成了一件件暖心事、高兴事。

今年以来,武都区以“五看五比五促进”的工作思路为抓手,结合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健全网格化队伍、积极推行共驻共建等形式,不断延伸服务群众“触角”,助推基层治理“升温着色”,实现“管理高效、服务便捷、群众满意”的目标,擦亮了城市社区“幸福底色”,构建了乡村治理新体系。(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王肖晶)

编辑:徐清子
责任编辑:徐家昕
阅读量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