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德勇观察 || 改善金融生态需从“顶层设计”着手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农村性、地域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县域与城市发展失衡加剧,二者在产业整合和分工协作方面未能有效协作,常因项目、资金和资源等问题发生冲突;县域产业基础薄弱,以粗放式经营为主,深加工能力弱;县域人才缺乏,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县域融资环境有待加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问题依然突出;县域筹资渠道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数量少、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分布不合理;县域征信体系建设缓慢;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不完全契合当地需求,风险监控机制不健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脆弱,基层政府对金融认识不到位,重财政发展、轻金融发展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为使县域能够顺利实现产业转型,除了要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确立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培育地区特色和支柱产业,更重要的是破除县域地区长期遭受的金融抑制现象,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同时,地方政府要发挥好地区建设的积极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各方力量,综合利用好各类金融资源,推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地方政府要提高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视程度。金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地方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提供全面的政策指导;加强对金融管理的积极性,出台各类财税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做好区域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发挥好引导、监督和维护的作用;政府可灵活运用金融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分散、转移金融风险、增加市场流动性,推动金融业的竞争和发展,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致力于解决区域企业融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贷款优惠利率政策,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信用程度等,尽量降低贷款利率上浮幅度;2021年国务院提出4.45万亿元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计划,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的作用,简化再贷款手续,加快再贷款审批速度;通过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综合多方力量建立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地方政府利用已有的财政资源和政策资源,支持地区企业的发展,如建立产业基金,改善公司融资结构,完善产业融资体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改变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尤其使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来源多样化。

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组织协调多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地方征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活动,提高公民信用意识,拓宽征信渠道,加大信用覆盖面;努力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把“中小企业金融信用体系”和“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培育多元化的信用主体,加快土地确权推动土地流转,为农民和中小微企业开辟多种抵押担保形式;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完善金融失信惩戒机制,让失信者处处受限;要加强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规范政府机关的执法行为和承诺履行,减少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

努力完善地区金融体系。丰富金融机构的数量和层次,满足多样化发展的金融需求,积极引进外资和合资银行来本地开设分支机构,并推动社区银行、贷款公司拓展服务网点,使企业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激励金融机构努力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提高内部治理机制、增强自身竞争力;政保联手,建立多层次的保险市场体系,培育保险“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内生机制;积极引进各种金融新业态,如数字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等,构建服务于本地区的信息支持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积极引导金融创新。推进区域内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交易形式;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社区银行、区域性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分散金融风险,获得协同优势;完善企业担保体系,扩大担保覆盖范围,并以再担保公司为支撑,分流民营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盘活民营担保公司,建立起一个能够广覆盖、稳定的、多层次的担保体系;成立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基金和地方助贷基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助推产业升级;建立民营企业救助基金,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收缩以及政策层面去杠杆的背景下,帮助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

努力培育金融人才,提升领导干部的金融素质。优化金融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政府对人才的经济投入,建立多元化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人才环境平台;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高校人才将学习与生产相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高校转化;出台对高技术人才薪酬、住房和创业的奖补政策,激发人才的工作动力,鼓励中小企业聘请新型人才,引领产业的创新发展。

建立地方金融服务平台。在经济下行和税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明显放缓、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融资能力严重受限。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地方政府可通过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来汇集各类金融资源。金融服务平台双向对接金融机构的贷款产品和中小微企业,平台在中间撮合匹配,成为连接各方资源主体的重要枢纽。多个地区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营实践已显著证明此举可以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提升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杨德勇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区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乡村振兴产融结合研究院副院长、营商环境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金融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金融学博士后。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教育部金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多家金融机构的独立董事、监事。

长期致力于区域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和地方营商环境的研究。先后在《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完成国家社科、自科课题5项,完成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国家发改委等部级课题25项,出版专著12部。从2011年起发起建立中国区域金融论坛,任论坛秘书长。与中国县域经济报社合作,从2016年起连续发布中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数。完成农商行、金控集团和各级地方政府委托课题多项。(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杨德勇)



编辑:徐家昕
责任编辑:
阅读量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