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全省第二,这个皖西南小县做对了什么?
在安徽省县域经济版图上,地处皖西南一隅的东至县并不显眼。
然而,这个没有独特优势,至今仍未通高铁,经济发展一度滞后的县,最近却频频“出圈”。
因种植羊肚菌全镇21个村集体收入均超百万元;在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评价中,东至居全省59个县(市)第二名……
在县域经济异军突起的当下,经济运行评价全省靠前,东至做对了什么?
“全县上下要铆足‘比’的劲头,增强‘学’的主动,激发‘赶’的动力,强化‘超’的追求,不是最好就要学习最好,不是先进就要追赶先进,不是第一就要争当第一。”2月24日,东至县召开“新春第一会”,县委书记洪克峰要求全县各级干部都要提振精气神,勇于挑重担,扑下身子抓落实,在自己的领域、自己的岗位出彩、出色。
会上,细化“1、2、6、10”工作举措,决定以实施“基层基础提升年”为抓手,锚定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党的建设“两个目标”,聚焦“六大战场”,发起“十项攻坚”,全力强基础、优环境、壮产业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提出实行“赛马”机制,开展“十抓十比十竞赛”,设立“红黑榜”,让干得好的“受褒奖”、干得差的“坐不住”。
全力优环境
高品质服务激活经营主体
“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当好‘垫脚石’”“东至要发展,关键要靠民营企业发展”“东至的发展落点在企业,关键靠企业家”……东至县“新春第一会”上,民营企业家坐“C”位、唱主角,体现了东至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的鲜明导向。
“企业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得益于我们东至有温暖、有热度的营商环境。”位于东至经开区的安徽益沣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刚说,去年以来,公司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努力开拓国内市场,跑出了发展“加速度”。2023年,企业实现产值62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20.4亿元,预计全年产值可达80亿元。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和空气,既体现着经济发展“软实力”,也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
“开发区管委会为项目用地、水、电、燃气都提供了全流程服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所有需要协调的问题都提供了大力支持,为项目顺利建设提供了坚实保证。”中清新能源(东至)产业园年产12GW TOPCon高效光伏电池制造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丁鹏表示。
“东至把项目作为全县‘一号工程’,顶格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成立专班指挥部,在行政报批和征地拆迁等要素保障方面,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为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提供了坚实保障。”安徽交控东流新材料有限公司非金属新材料深加工产业园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公司副总经理程磊科说。
“顶格推进”“保姆式服务”“全流程服务”……谈起东至的营商环境,这是企业家口中的热词。
近年来,东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全力打造“东风送暖 至优服务”品牌:
——强化“用户思维”。建立企业诉求“挂号制”,常态化开展“亲清茶叙”企业家沙龙、企业家恳谈会。开展“一站式、保姆式”代办服务,为100余家企业代办服务事项174件。深化“五免之城”建设,制定“免申即享”清单171项。
——强化“成事思维”。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实行分层分类调度。创新金融产品,培育上市挂牌企业37家,解决企业融资需求2.25亿元。开展“万马奔腾·智汇尧乡”活动40场。
——强化“有解思维”。推行说“不”提级管理制度。设立“跑第二次”监督平台,成立涉企案件专业法官团队和警企联动专班,探索建立“首违免处”机制,依法“护航”企业发展。
全力壮产业
高质量发展跑出“至快”速度
5月9日晚22时,安徽交控东流新材料有限公司非金属新材料深加工产业园建设现场灯火通明,数十台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平地机等轰鸣作响,运输车辆来回穿梭,现场电钻声、焊接声、机械轰鸣声奏成一曲“工程交响乐”……
自今年1月进场施工以来,项目团队千方百计“保资源、保投入、保效率”,设置高杆灯进行24小时作业,保证“人停机不停”,“小雨大干、大雨不停干”,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5月10日凌晨,位于葛公镇的矿山板块二破加工区,工程人员正在紧张进行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我们正在倒排工期,与时间赛跑,大干快上。”矿山板块施工负责人朱璐介绍,计划5月底前完成正负零以下地基与基础工程,6月10日进行钢结构及设备安装工程,7月底具备联动试运行条件。
东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暨矿业绿色发展一体化项目是省重点项目,也是东至发展史上投资体量最大、产业能级最高的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20亿元,按照“矿廊园港”一体化建设模式,主要建设矿产品运输公用廊道、非金属材料深加工产业园,以及9个5000—10000吨智能化泊位,是东至实现矿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更体现了东至壮产业的雄心壮志。
东至县今年计划安排项目建设计划301个,年度计划投资173亿元。交控一体化产业园等32个重点项目开工,年产3000吨间位芳纶纤维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华尔泰合成氨等87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
全力强基础
高效能治理铸就民生幸福
“您说的水渠漏水是在什么位置,我们现在过去看看。”近日,东至县香隅镇漕东村村两委工作人员王胜俐收到“红领乡邻”情况反映,立刻赶赴现场察看实情,找人修补。
像这样上传下达及时解决民情小事的场景,每天都在香隅镇各个村(居)里发生。
近年来,香隅镇大抓基层基础,推行“红领乡邻”工作模式,以党员为核心力量,按照“讲政治、有声望、负责任、肯担当、能力强”的标尺,制定了选择标准、流程和环节,在各村选定“红领乡邻”,发挥好居民代表作用,让基层“末梢”变治理“前哨”。
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80万元……三年时间,胜利镇吉阳村的村集体经济迎来飞跃式发展。
2021年以前,吉阳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资源发包,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为提升村集体‘造血’功能,吉阳村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决定发挥农业种植优势,从发展特色种植业入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吉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国进说,在胜利镇党委的带领下,吉阳村最终选取种植羊肚菌作为特色产业,2023年11月份开始投产,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万余元。
吉阳村的蝶变,是东至县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各级党组织在党建引领下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生动实践。
东至县花园乡秉持着“用红心保初心、用真心解烦心、用暖心换民心”的理念,围绕“三治”融合,坚持党建引领,运用“红星工作法”基层治理模式,努力形成“乡村善治”新局面;木塔乡大力推进数字赋能人居环境整治,一季度巡查打卡6253人次,上报问题612处,处理率达99%;泥溪镇做实“四个一”工程,百万羽皖南土鸡全产业链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9.4%。
时光向前,东至向上。2023年,东至进入全省制造业增速“十快县”行列;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30强。
浩荡长江,奔腾入海;尧乡大地,热情涌动。又到冲刺季,只要全力强基础、全力优环境、全力壮产业,持续动起来、干起来、热起来,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就一定能够续写“山水升金 和美东至”发展新的辉煌。(本报记者 吴 昊 通讯员 徐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