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辽宁省新民市作为辽宁省的农业大县(市),乡土实用人才队伍是加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新民市着眼乡村人才振兴需要,不断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乡村人才“破土飘香”工程,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更多的乡村人才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带领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涵养了乡村人才“活水”、浇灌了乡村振兴“沃土”。
优化技能培训
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
新民市组织部门牵头注册成立辽宁省首个人才服务协会,以服务发展、稳定就业为导向,开展“万名农民进职校”培育行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产教融合”建成人才实训基地。新民市整合沈阳双双飞人力资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源,借助财政奖补资金和社会资本,投资1000余万元在新民职业教育中心建成占地52亩的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通过推进职校正规化、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的方式,为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坚实保障。新民市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培育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农民1万人,目前已培训结业4500余人。
“五单共促”创设闭环培训模式。“组织派单”,向新民全市335个行政村发布培训目录,农民自愿报名,免费接受培训,每村每年推荐不少于10人;“学员点单”,农民根据电工焊工、畜牧生产、幼儿保育、电商直播等28个科目选择一个工种,参加不少于10天的技能培训;“基地接单”,人才实训基地分类汇总农民报名情况,分期分批组织开展培训;“择优荐单”,对成绩优异的学员形成推荐名单,统一安排到人才服务协会所属217家会员企业实现就业;“鉴定确单”,对接受培训的农民开展乡村人才技术等级认定,颁发“乡村振兴能艺师”证书,以此激励全市乡村人才以更大责任、更大干劲和更大作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多元办学”打造劳动输出品牌。采取协会主导、校企合作等多元办学模式,联合泰心康护(辽宁)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打造育儿嫂、健康护理等“新民大哥大姐”劳务输出品牌。借助上级优势医疗资源,整合社会参与力量,组织农民进行普惠制技能培训,将职校课堂延展到乡镇村屯、田间地头和百姓炕头,吸纳集聚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学习致富技能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公主屯镇公主屯村28岁护工温志东等3752人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达1.5亿元。
创新技术认定
让乡土人才“茁壮成长”
新民市周坨子镇周坨子村村民郑晓廷,2021年被沈阳市人社局评为“乡土专家”,2023年被评为新民市首批“乡村振兴高级能艺师”。在乡亲们的眼中,她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女能人”。自从1996年中专毕业后回到周坨子乡,郑晓廷带领村民发展暖棚葡萄种植产业,如今个人不仅拥有设施大棚近1000亩,还带动全乡农民发展设施农业达2万亩。她以专业的技术指导对村民进行“造血式”帮扶,使被帮扶农民每年户均增收超2万元。
走进她领办的新民市福鑫玉农资经销处,映入眼帘的是橱窗内一枚枚闪亮的荣誉证书和职称证书,其中就有人才服务协会颁授的能艺师证书,她时不时地会捧起翻看。每当问及这些证书中,哪一个在心里分量最重时,她都会坚定地回答:“当然是协会颁授的证书,这可是当地组织和群众对我多年付出的一种褒奖和认可!”
新民市不断加强统筹协调,组织、人社、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发力,探索开展乡村人才技术等级认定工作。深入大民屯等12个产业发达乡镇召开论证会,责成域内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事龙头企业,组织336名农民致富带头人参与制定评定标准,最终确定评定范围涵盖技术技艺、管理服务、营销流通、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五大类,农林牧渔等28个专业,基本实现技术等级认定范围广角度、全覆盖。
组织部门牵头组建市级评审委员会,采取专家“听、阅、审、议”等方式,坚持“三唯四不唯”评审原则,即只唯从事产业规模、只唯服务群众效益、只唯市场认可程度,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论文,目前经组织推荐、实地查证、部门征询、评委审定、社会公示等程序,已评定出1741名初、中、高三个级别的“乡村振兴能艺师”。
新民市“乡村振兴能艺师”服务群众已达3.4万人,助农增收超过5亿元。与此同时,在贷款担保、技术服务、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倾斜,让农民有盼头、有甜头、有奔头,目前已有35名能艺师获得创业贴息贷款700万元,780名能艺师参加各级组织的技术培训,以此激励更多乡土实用人才以更大责任和更大作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创优发展环境
让乡土人才“释放活力”
“农村的发展,缺的是许许多多年轻专业人才,有这么好的政策,何不大干一场。返乡创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更是响应号召。”新民市返乡创业青年刘闯这样说。
毕业后,刘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新民市姚堡乡红岭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他坚信这片沃土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他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家庭农场,主动对接国家倡导产业,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扶持下,联合几户有经验的村民投资兴建了300亩棚区,迈出了带领村民创业的第一步。2019年到2023年底,刘闯累计开发建设冷棚1万余亩,农户亩产收益约达3000元。
如今,刘闯已当选为红岭村村委会副主任,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今年我们红岭村冷棚种植的整体耕种面积高达1.2万多亩,我们将继续大规模发展冷棚种植业,不断拓宽种植种类,提高农户种植技术,稳步提升产量。”刘闯说。
新民市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积极为返乡创业人才架桥铺路,保障返乡创业人才释放激情、施展才华、实现梦想。加强乡土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将670名年轻有为、有发展潜力的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进行管理,与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扶,帮助乡土人才更快成长,同时还推荐贡献突出、群众认可的42名乡土人才参选“两代表一委员”,邀请182名乡土人才加入“乡贤人才库”并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让乡土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激发人才获得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将他们培育成为带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力军,其中不乏饲养肉牛1000余头带富全村的科技状元冯立忱、大学生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的致富能手安佳奇等多个鲜活典型。他们植根乡村沃土,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村企携手共建
让乡土人才“香飘沃野”
新民市选择域内100家规上企业与100个行政村建立“一对一”共建对子,以“村企对接、携手共建”形式,由百村联百企、百企兴百村。村级组织为共建企业提供劳动力资源、技能人才支持;共建企业为村级组织提供公益事业、扶危助困等帮扶救助。组织人事部门授权新民域内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同有意愿的行政村签订共建协议,组织农民进行普惠制技能培训,培训人员和场地由村级组织负责,培训机构按照办班规模给予村级组织服务报酬,报酬资金入村级财务账,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沈阳双双飞人力资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与新民市域内21个乡镇(街道)、273个村达成合作意向,培训电工、焊工等各类学员1157人,将为每个签订协议村增加集体收入5000元—1万元。目前全市335个行政村均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10万元目标,预计到2024年年底,新民市集体经济纯收入2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248个,占比74.03%。
新民市通过实施乡土实用人才“破土飘香”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破土而生、干劲十足、大展身手。接下来,新民市将锚定“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市、冲刺全国百强县”,树立全国乡村振兴示范、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县域样板目标,持续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品牌,为新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展现更大作为、彰显新民担当。(记者 王官波 通讯员 于魏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