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好图景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22摄氏度吉林,温煦宜人。行走在长春市二道区的沃野田畴上,多彩秧苗装点高效田园、瓜果飘香绘就喜悦“丰”景、特色产业结出兴旺硕果、美丽乡村展露亮丽新颜……

乡村要振兴,党建须先行。一直以来,二道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各村自身资源禀赋,下好党建引领“关键棋”,以“党建链”领跑“产业链”,让人才激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切实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希望的田野上不断迸发生机与活力。

签约“蘑菇院士”,培育人才振兴“高端局”

采收灵芝孢子粉(解素荣 摄)

近年来,二道区始终坚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指导,创新建立“3+3+3”乡村人才发展模式,即:抓实“三项举措”,强化乡村人才政策供给;聚焦“三类人群”,提升乡村人才引育质量;优化“三个机制”,做实乡村人才关爱保障。通过集聚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惠农民的优秀人才,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吉林省杉芝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二道区招商引资的重点农业项目,是集食药用菌和中药材的育种、种植、收售、加工、培训、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企业。自落户长春市二道区以来,就肩负着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企业,科技和人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农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二道区委、区政府和区委组织部的积极争取下,企业与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签订了院士入企合作协议,获得长春市院士创新创业1000万元资金支持,企业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25人,共同发展食药用菌产业,形成了独具二道特色的“院士专家东部走廊”。

在“蘑菇院士”李玉教授的技术支持下,灵芝产业园一期在英俊镇卫星村建成,建有灵芝菌段生产养菌流水线1条,灵芝种植大棚303栋,温室8栋,办公楼1栋;目前,已完成20万段段木灵芝的种植,带动入企创业户62户,带动灵活用工200人。灵芝产业园项目二期建成一座食品加工厂及院士驻企工作室,以灵芝等珍稀菌物精深加工为主,现已通过市场监督部门验收,颁发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备案,并获得了代用茶、固体饮料、干鲜食用菌包装、坚果类等生产批号。

公司与吉林农业科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生物研究所合作发展珍稀菌类深加工研究,成功完成了灵芝栽培从我省东部山区向中西部平原地区的过渡,为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地区发展灵芝产业积累了科学数据。

“现在农村不缺土地和资源,最稀缺的是筑梦乡村的人才。”二道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孟超一语道破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为此,二道区持续做好“引、育、用、留”文章,通过专业培训、帮扶返乡创业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培育了卜睿等“致富能手”“创业能人”15人,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情怀”的乡贤选择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实现了自身创业与家乡发展的双向奔赴。越来越多的本土人才发光发热,越来越多的在外精英返乡拼搏,他们以家乡情怀服务乡村振兴建设,让群众增收有盼头、经济发展有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孟超介绍,二道区立足区位特点和人才发展需要,实施“英俊人才”计划,并创新乡村人才激励举措,设立2000万元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像李玉教授这样的高端领军人才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提高“英俊人才”政治待遇,继卜睿成功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后,优先推荐“英俊人才”为劳动模范、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通过给予资助、奖励、服务等保障措施,不断激发人才发展潜力,打造人才荟萃、要素集聚、业态繁荣的创新创业热土。

坚持绿色兴农,引领生态振兴“风向标”

雪驰山旅游度假村(马禄影 摄)

走进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南山一号的雪驰山旅游度假村,这里山林葱郁,虫鸣鸟叫,鲜花环绕,景色宜人。漫步于青山绿水之中,感受着小桥流水,芳草浓郁,把身心交给自然,让烦乱的情绪随风而去,心境悠哉。

作为距市区最近的原生态自然风貌旅游度假村,雪驰山拥有森林、山脉、平原、水系等地域特征,现已发展成为自然教育、农业科普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成集休闲度假、亲子活动、团建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旅游地。这个在废弃矿山上建起的度假村,正是二道区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土地合理创新利用,带动周边农民创业就业的缩影。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二道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坚持走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道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配合长春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发放施肥指导卡100张,指导农户科学施肥,设置草地贪夜蛾诱捕器42个,发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1.26万亩。

二道区扎实开展畜禽粪污排查整治行动,排查规模养殖场6户、专业大户11户。指导全区规模养殖场签署《粪污转运台账和粪污消纳协议》,确保英俊镇集中储粪池正常运行。加强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畜禽粪污收储运设施运行监管,加大养殖散养户日常教育管理,引导养殖场做好粪肥还田工作。

二道区落实“河长+林长”协同共治机制,加强黑臭水体动态监管,不断提升伊通河、东新开河、雾开河及其支流水质,严防“返黑返臭”。落实省万里绿水长廊项目及市水系连通项目建设任务,推进引水河源头河段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推动林长履职清单化,强化林长巡林,深化“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协作机制。

推进法治建设,打造乡村治理“样板间”

四合村矛盾纠纷调解站(孙宇 摄)

二道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进二道区英俊镇四合村,这里的村民勤劳致富、邻里相助、秩序井然,干部群众学法、守法蔚然成风。从矛盾多发村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是什么改变了四合?原因就在四合村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

一方面以公共法律服务为抓手,完善基层民主自治。英俊镇全面落实法律顾问进村屯巡诊活动,建立镇、村、屯三级法律顾问微信群,利用“信访接待日”“法律服务日”“百姓说事点”等形式畅通诉求渠道,为村(屯)群众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近年来累计提供法律咨询129件次,办理法律援助8件次。

另一方面以基层人民调解为支点,促进基层依法治理。英俊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有效衔接机制,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73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3%。实现了无越级上访、无重大社会治安刑事案件发生的良好社会现状。

同时,二道区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大力组织推动农村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引导基层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村外,千亩农田,郁郁葱葱,花农正在辛勤耕种。村内,孩童在巷陌里嬉戏打闹,老人悠闲地坐在屋前晒太阳。敦厚朴实的乡土民情、和谐文明的邻里关系让四合村成为全区乡村治理的“样板间”。

实施专项整治,建设宜居宜游“桃花源”

英俊镇胡家村东胡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被评为长春市第一批“样板屯”(赵大军 摄)

“马路变平变宽了、院墙统一变美了、屯子环境变好了、屯里的人也越来越幸福……现在,我们屯里的姑娘、小伙把外地的对象领家里来,都老有面儿了。”谈起家乡的变化,二道区英俊镇的村民如数家珍。

英俊镇的变化,源于二道区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现村容村貌提升、卫生环境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高。通过升级改造,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英俊模式”。

蓝天、绿地、彩墙、灰瓦,走进英俊镇胡家村,绘制着山水图案的围墙开启了“围墙画”之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虽然每户村民的围墙整齐划一,但围墙上的彩绘画却各有不同,一幅幅精美的彩绘画配上白墙灰瓦,让粗犷的东北农村变得温婉起来,让胡家村成为二道区村屯的“颜值”担当。

一位土生土长的胡家村村民说,这几年村里变化特别大,马路宽了、干净了,晴天不再一身灰。路边修了排水沟、路面不积水了,雨天也不再是一身泥。重新修建的道路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不仅方便村民出行、秋收,商家进屯收购玉米也更加方便。翻建的道路铺平了农产品运输通道,打开了农产品销路,更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政府投资、军民融合,通过对道路、围墙、排水边沟等5个方面升级,英俊镇完善了各村屯基础设施建设。他们还与陆军装甲兵学院士官学校共建了“军民连心路”和排水工程。如今的英俊镇胡家村、四合村、和平新村等村屯已实现了屯内有路灯、有美化,道路有排水、有绿化,围墙有彩绘、有文化,广场有公厕、有阵地的“八有”标准。实实在在的改造,让村民真真切切地受益。

今天的英俊镇,已成为“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用村民的话说,如今各家各户美得像别墅一样,城里人来了都羡慕。(记者 王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