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温江 “千里马”竞相奔腾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推动发展的先锋力量。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思路,通过“引水拓源”聚才、“固本强基”育才、“化木成林”用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九坊宿墅民宿主理人芦雪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春节刚过完,她就忙着指导来此务工的村民,对民宿环境进行优化,为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做准备。三年前,在村党委招引下,芦雪回到家乡就业,负责管理运营民宿。“像我一样的大学生在家乡找到了‘人生大舞台’。”芦雪说。

“数字游民”激发经济新活力

  芦雪只是温江乡村人才振兴的一个缩影。

  位于寿安镇天星村的林盘创新孵化器——创舍,如今在成都是远近闻名。作为“数字游民”,尤娜“漂流”到乡村成为新村民,实现工作与生活的有机平衡,并将城市资源快速链接,成为一大看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创舍整体呈现简约清新的现代建筑风格,这里不仅有可供办公的场景,还有咖啡吧、书屋等配套设施,来自天南地北的“数字游民”在静谧清幽的环境下,以自由的状态更为专注地远程办公。工作之余他们所关心的是,周边又开了哪些新奇的小店,明天的“引体向上榜单”是否会惊现新纪录,一起种下的花花草草长势如何……这些细碎的、融洽的生活片段构建起了“数字游民”充满真实感的乡村生活。

  陈吉珮既是天星村运营团队一员,也是“食事社”主理人。她会不定期将餐食推新,为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游民们”提供午餐盲盒。而天星村不定期举办的各类植物创新大赛、天星夜话、村民课堂也为生活增添色彩。

 “从2020年开始,我们对天星村开展产业策划、空间改造及内容、社群运营。4年时间里,天星村定位和未来方向越发清晰——打造工作与生活融合发展的可持续生态社区。”在天星村运营团队主要成员张茂凯看来,相较精华灌区自然资源的旅游吸引力,天星村代表着林盘村落的普遍形态,适合“林盘+创客”社区打造。

林盘里的创客空间,是“生长”出来的新事物。“为推动乡村林盘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镇以创舍、星之巢等创客空间为载体,面向全国招引‘数字游民’、创客达人、社群主理人等新兴人才。”寿安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累计链接麓客社创、怪兽部落等企业74家,孵化建成林盘工作站、产学研联合试验基地5个,打造出星源食坊、星之巢等林盘消费场景9处,构建形成独具温江特质的林盘生态空间价值典范,也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产业和人才“双落地”激发共富内生动力  

当前,成都正处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发挥人才第一要素的重要作用,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加快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较以往更为突出。

温江区拥有“大城市+大田园”的地理格局,汇聚了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农科院等高等院所资源和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创资源。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属于典型的近郊村,处于城市与乡村两大系统的交接地带,被纳入城市范围却未能充分融入城市体系,具有乡村特征但又不适应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表现出过渡性和边缘性的乡村形态。

如何破题?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与温江区高山村党委通过党建联动,将“党建链”嵌入“产业链”,形成了“党建联动+产业联盟”的“双联双促”体系。当前,川农牛科创农庄已成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四川省现代农业科创示范基地、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特训中心,链接了四川农业大学等机构170余名讲师资源、开展专题培训2400人次、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2个、孵化农业科创企业45家,形成了以“培训+服务方案+解决方案”为特色的川农牛科创乡村发展模式。

川农牛科创农庄(张志强 摄)

川农牛科创农庄通过“聚合资源、链接主体、裂变企业、赋能品牌”,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提供互联化、一站式集成科创服务。其包括构建服务总部,即以核心展示区科创“云超市”为科技服务总部,以“人才+科技+N”为核心理念,通过聚合农高科创资源,链接产业经营主体,赋能“一县一品”、打造“专精特新”品牌;打造服务队伍,即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资源优势,将高校各个学科人才队伍进行梳理、整合,筛选出面向市场化的队伍和成果,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供需有效对接;创新服务方式,即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实现成渝多个乡村与中心数字化互联,全面共享互联专家、人才、科技、企业等科创资源,形成数字乡村服务生态圈,实现农业技术服务方式由分散向集约、独立向联合、个体向整体的转变。

按照实现产业、人才“双落地”的思路,目前已建成1个科创云超市农信科创公共服务平台,建成1个人才互联、1个种业互联、1个乡村互联、10个产业互联及“1链3e(CNG农业链、农科e站、蓉e检、川农牛e购)”,聚集现代种业、生物农业、数字农业领域高端研发团队41个,带动区内外64家农业企业发展,接待现代农业主体调研学习3万余人次,展示数字乡村技术与案例2000余场次,培养数字化人才5000余人,带动3000余名数字农业人才就业。

当前,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然而,城乡要素流动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城郊传统乡村人才要素流失,进而形成“人才洼地”。如何借智借力探索全体村民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激发共富发展内生动力就成为亟须破解的现实问题。

川农牛科创乡村模式给出了一个样本答案:以“人才+科技+N”政策聚合人才要素,以孵化促建榜样青年CSA共享社区、科农in智慧农业中心、科创小院等项目健全科创人才孵化机制,推动“人才洼地”转为“人才聚焦高地”。以“村庄经营计划”联动盘活经营乡村资源资产,通过组建强村公司发挥乡村CEO带头作用。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形成“共富型”增长路径,创新“六联六共”运行机制,将“高质人才链”融入“高质产业链”,以集体经济的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乡村共富发展。

“川农牛科创乡村发展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大都市城郊村农业要素资源流失、村集体统一服务功能弱化、村庄发展内生动能不足等问题,开创了城郊传统村庄向现代化乡村发展的新局面。”温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高质量建强乡村振兴人才矩阵

记者7月8日从温江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3年,温江区围绕构建“3+6”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动现代都市农业聚优培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着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全面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22.35亿元,同比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7%。

可喜的成绩,离不开人才支撑。

聚焦“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建设,温江不断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全区累计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822人、高素质农民1048人,农村实用人才达1.6万人。组建由高校院所专家、地方科技人员、“头雁”代表等为成员的服务团队,建立2个农业科技专家服务站点。聚焦国家农高区创建,打好柔性引才、项目招才、顶岗交流“组合拳”,全区现代都市农业领域高端研发团队达41个、专家教授达125人。招引四川大学教授赵云、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郑爱萍、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铭等3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动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管理人才。将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青年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或聘任到村集体经济组织。

目前全区共引培集体经济人才220人。大力引导人才下乡返乡,通过公开招募乡村合伙人、乡村CEO,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联营方式,以及投资取得、人才取得等方式运营乡村。2023年全区共吸引23名乡创客、企业家成为“新村民”,推动20名大学生返乡创业。

温江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温江将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政策,创新乡村合伙共建机制,探索主理人、乡创客、智囊团、新农人等四类人才合作模式,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运营,大力培育当地创业青年、“数字游民”等群体,加快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壮大,创新专家人才巡回服务合作机制,建强乡村振兴人才矩阵,为温江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为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在‘引归雁、育头雁、用鸿雁、留住雁’等人才汇聚上下功夫,让越来越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为乡村振兴赋能并注入澎湃活力,绘就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壮丽蓝图。”温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