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在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王家坪村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举行开园仪式,郧西的红色历史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身边的历史”。
红二十五军、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军传单……只要提起这些名词,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7组村民李登科心潮澎湃。
“这张《什么是红军》传单曾经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是我爷爷参加红军后返乡探亲时带回来的,我的奶奶刘立英受尽反动民团的折磨拼命保存下了这张传单,并于1981年将珍藏了46年的传单无偿交给了国家。”作为《什么是红军》传单保护者的后代,李登科有讲不完的红色故事。
这是一张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同类型红军传单。如今,这张400余字的传单成为郧西县档案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看到它,仿佛回到了90年前红二十五军转战郧西、开展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
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转战至郧西县。当年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政治部的名义,编印了《什么是红军》传单,在郧西大地播撒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红色传单的宣传影响下,郧西县参加红军的青壮年有160余人,参加游击队和抗捐军的有1000余人。他们与红二十五军的红军将士,共同构筑起了一道道捍卫中央苏区的红色屏障,用鲜血映红了长征路。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离开郧西西征北上,留在根据地的部队组建红七十四师,继续坚持鄂豫陕边的斗争,直到1937年8月奉命开赴三原整编。
一处处修缮保护的长征旧址、一件件收集整理的红色文物、一个个生动还原的历史场景……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出发,“红色记忆体验带”红旗飘扬,将游客引向中共鄂豫陕省委郧西会议旧址、中共鄂豫陕省委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二十五军小阳坡干训点旧址等革命遗址和红色遗迹。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四大主力之一,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是全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一轴四线”格局中的“一线”。2021年7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将郧西县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设范围、全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一轴四线”整体空间框架,支持郧西建设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重点展示园、湖北口——土门镇集中展示带、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郧西还先后被列入湖北省“一核三区五园多点”保护展示框架、十堰市“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县。
近年来,郧西县按照“坚持国家站位、突出国家标准、彰显文化内涵、弘扬文化精神”的思路,规划形成“一核、一廊、两片区、六组团”总体布局,新建红二十五军转战郧西长征历史步道示范段、王家坪红军小学等17个项目,展示红二十五军长征精神及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精神,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老区建设新面貌、老区人民新风貌。目前,长征历史步道示范段、红军小学、红军巷、红军塞等10余个项目已完工,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中共鄂豫陕省委郧西会议旧址、中共鄂豫陕省委旧址、红二十五军223团政治部旧址等一批红色旧址展陈布展完工并对外开放。融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红色记忆体验带”发挥“红线穿绿珠”效应,前来观光、研学、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
此外,还对城关镇王家坪村、关防乡一天门村和二天门村、湖北口回族乡湖北关村和小新川村等红色资源富集的村庄进行红色元素植入,实行整体规划、整村改造,开设红色研学思政课堂,打造红色研学培训基地。因地制宜将豫陕鄂第四分区司令部旧址、陕南周报社旧址、红二十五军223团政治部旧址、中共鄂陕特委等一批红色旧址建成红色教育的“实景课堂”,通过实物观看、鲜活讲解、互动体验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建设日臻完善,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红军研学、红色旅游等于一体的红色文旅融合示范区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世代繁衍,砥砺前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红色文化成为激励前行的强大动力,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郧西篇章。
郧西县是湖北解放第一县,全县共有红色遗址4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8处,这些丰厚的红色资源,承载着闪亮的历史记忆,是生动的教科书。红二十五军转战郧西旧址群入选第五批省国防教育基地,《一张红军传单的故事》视频入选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党史宣传公益广告。
该县将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开园为契机,开展“重走长征路”、“原声悠扬”《什么是红军》红色经典民歌会、2024中国(郧西)文商旅创新发展大会暨经贸洽谈会、全域仲夏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惠及广大民生。(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邹景根 徐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