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都区委十五届八次全体会议提出,“郫都区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要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位特征,把乡村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空间和载体,充分激活农村巨大的投资、消费、要素市场潜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农业产业链条“结”出新“果实”
“我们合作社每年产出的稻谷大部分都只能运到周边区县烘干,距离远,运输成本高,价格还贵,就盼着郫都区能多建些粮食烘干设备。”2022年3月的春耕现场会上,成都市郫都区心农农机专业合作社顾问罗德坤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时隔2年,汉姜片区农事服务中心建成投运,秋收的稻谷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烘干。“我们已经和汉姜片区农事服务中心取得了联系,这一季收成的稻谷就会运一部分过去进行烘干。”罗德坤表示。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更加高质高效。
新建成的汉姜片区农事服务中心拥有育秧中心、烘干仓储中心、初加工中心,可满足2000亩水稻集约化育秧、粮油作物烘干、仓储与加工等需求,每24小时能烘干65吨谷物,每8小时能加工15吨成品大米,可长期储存600吨谷物。对种植户来说,系统高效的农机装备,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生产效益。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在粮食播种、植保、收割等田间环节,郫都区已基本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然而,从田间地头到归仓的过程中,却缺少烘干、储存设施,成为农业生产服务链条上的一块短板。
聚焦补短板、完善农业生产服务链条,郫都区进一步布局建设育秧、烘干、仓储、冷链等配套设施。在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上的3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分别建成集水稻烘干仓储一体的汉姜片区农事服务中心、柏木河片区蔬菜仓储冷链物流中心,正大力推进棋田村智慧育秧中心、烘干加工中心、汉姜大蒜晾晒设施、永盛生菜产业服务中心、泉水粮食烘干仓储中心建设……随着一个个智能化、数字化配套设施的落地,农业生产服务的链条日趋完善,成为郫都农业发展的鲜明注脚。
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碰撞出高质量发展“火花”
放眼全长18公里、覆盖面积70.8平方公里的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这里串联起世园会郫都分会场、川菜产业城、成都影视城等板块,田野上、阡陌间,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碰撞,激发出蕴藏的澎湃动能。
发展的“新”意越浓,农业“含金量”越高。新晋网红打卡地蝴蝶村,给美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代乡村产业迭代升级;新选育出的辣椒品种,成为第三届“郫县豆瓣”全产业(辣椒)博览会上的“明星”,“天府水源地”品质越来越高;郫都区聘任的“产业村长”,在新的岗位上传技术、破难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持;秦家庙村农房风貌改造展新颜,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宜居品质……
围绕将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建成展示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重要窗口,郫都区聚力从4个方面培育田间新质生产力。
夯实粮食安全底线:有序开展低效苗木腾退,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1万亩以上,合理布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展规模连片“代耕代种”“全程托管”服务,建设一批智慧农场、粮食工厂,提档升级3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做强特色产品矩阵:实施良种选育、单品冠军培育行动,做强德源大蒜、唐元韭黄、新民场生菜、圆根萝卜“四大单品”,持续开发衍生产品,常态开展“天府水源地”品牌产品推介活动,做优郫都“土特产”文章。
培育现代乡村产业:联动周边区域探索建立“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特色村”融合机制,有机植入研发设计、总部办公、科幻创作、“花卉+”经济等新业态,建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提升乡村宜居品质: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全域建设体现公园城市特质、城乡融合优势、蜀风雅韵气质的和美乡村。
可以预见,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驱动下,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定能绘就城乡共富共美新画卷。(记者 戚原 通讯员 龚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