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的吉林省,温度宜人。行走在长春市二道区的沃野田畴上,多彩秧苗装点高效田园、瓜果飘香绘就喜悦“丰”景、特色产业结出兴旺硕果、美丽乡村展露亮丽新颜……
乡村要振兴,党建须先行。一直以来,二道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各村自身资源禀赋,下好党建引领“关键棋”,以“党建链”领跑“产业链”,让人才激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切实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希望的田野不断迸发生机与活力。
签约“蘑菇院士”
厚植人才振兴热土
吉林省杉芝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二道区招商引资的重点农业项目,是集食药用菌和中药材的育种、种植、收售、加工、培训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企业。自落户二道区以来,就肩负着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企业,科技和人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农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二道区委、区政府和区委组织部的积极争取下,吉林省杉芝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签订了院士入企合作协议,获得长春市院士创新创业1000万元资金支持,引进各类优秀人才25人,共同发展食药用菌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院士专家东部走廊”。
二道区始终坚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指导,创新建立“3+3+3”乡村人才发展模式,即抓实“三项举措”,强化乡村人才政策供给;聚焦“三类人群”,提升乡村人才引育质量;优化“三个机制”,做实乡村人才关爱保障,通过集聚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惠农民的优秀人才,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现在农村最稀缺的是筑梦乡村的人才。”二道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孟超一语道破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为此,二道区持续做好“引、育、用、留”文章,通过专业培训、帮扶返乡创业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培育了“致富能手”“创业能人”15人,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情怀”的乡贤选择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实现了自身创业与家乡发展的双向奔赴。越来越多的本土人才发光发热,越来越多的在外精英返乡拼搏,他们以家乡情怀服务乡村振兴建设,让群众增收有盼头、经济发展有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孟超介绍,二道区立足区位特点和人才发展需要,实施“英俊人才”计划,并创新乡村人才激励举措,设立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像李玉这样的领军人才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提高“英俊人才”政治待遇,优先推荐“英俊人才”为劳动模范、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通过给予资助、奖励、服务等保障措施,不断激发人才发展潜力,打造人才荟萃、要素集聚、业态繁荣的创新创业热土。
坚持绿色兴农
引领生态振兴风向标
走进位于二道区英俊镇南山一号的雪驰山旅游度假村,山林葱郁,虫鸣鸟叫,鲜花环绕,景色宜人。漫步于青山绿水之中,感受着小桥流水,芳草浓郁,把身心交给自然,让烦乱的情绪随风而去,心情悠哉。
作为距市区最近的原生态自然风貌旅游度假村,雪驰山拥有森林、山脉、平原、水系等地域特征,现已发展成为自然教育、农业科普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成集休闲度假、亲子活动、团建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旅游地。这个在废弃矿山上建起的度假村,正是二道区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土地合理创新利用,带动周边农民创业就业的缩影。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二道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坚持走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道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配合长春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发放施肥指导卡100张,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扎实开展畜禽粪污排查整治行动,排查规模养殖场6户、专业大户11户。指导全区规模养殖场签署《粪污转运台账和粪污消纳协议》,确保英俊镇集中储粪池正常运行。加强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畜禽粪污收储运设施运行监管,加大养殖散养户日常教育管理,引导养殖场做好粪肥还田工作。落实“河长+林长”协同共治机制,加强黑臭水体动态监管,不断提升伊通河、东新开河、雾开河及其支流水质,严防“返黑返臭”。落实省万里绿水长廊项目及市水系连通项目建设任务,推进引水河源头河段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推动林长履职清单化,强化林长巡林,深化“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协作机制。
推进法治建设
打造乡村治理样板间
村外,千亩农田,郁郁葱葱,花农正在辛勤耕种;村内,孩童在巷陌里嬉戏追逐,老人悠闲地坐在屋前晒太阳。敦厚朴实的乡土民情、和谐文明的邻里关系让英俊镇四合村成为全区乡村治理的“样板间”。
走进四合村,这里的村民邻里相助、秩序井然,干部群众学法、守法蔚然成风。从矛盾多发村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合村的改变在于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
英俊镇以公共法律服务为抓手,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全面落实法律顾问进村屯巡诊活动,建立镇、村、屯三级法律顾问微信群,利用“信访接待日”“法律服务日”“百姓说事点”等形式畅通诉求渠道,为村(屯)群众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以基层人民调解为支点,促进基层依法治理,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有效衔接机制,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
四合村只是二道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的一个典范。近年来,二道区不断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大力组织推动农村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引导基层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记者 王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