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步入改建一新的湖北黄梅县小南街,灯光璀璨,人流如梭。青石板上回荡的黄梅方言令人驻足回味,房前屋后绿植掩映、繁花盛开,远处的黄梅戏吧围聚了不少市民,有的打着节拍,有的随声唱和,一曲唱罢,叫好声与掌声此起彼伏,一幅美好幸福生活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黄梅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从“忧居”到“宜居”
走进黄梅县安居小区,绿化带草木葱茏,停车位规范有序,外墙面美观大方,小区管理井井有条,环境整洁干净。
建于1996年的安居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现有住户155户,共600余人。孟茂华在这个小区居住了20年,在他的眼里,这个小区两年前还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小区,即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院落和楼栋,存在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环境脏乱差、房屋外墙陈旧、水管老化渗水等诸多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暖心工程。近年来,黄梅县对城区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实行分批改造,通过对零散小区进行基础改造,对整合小区进行完善改造,对有条件的小区进行提升改造,让居民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提升居民幸福感。
改造后的安居小区焕然一新,不仅外观美丽,内涵也得到提升。居民纷纷点赞改造后的小区,居民吴绍平说:“小区重新粉刷了外墙,路面铺上了柏油,焕然一新。”
2024年黄梅县老旧小区改造任务11个、涉及1389户。下一步,黄梅县将继续以老旧小区改造作为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抓手,奋力推动老旧小区提档升级,把老旧小区改造办成改善民生福祉的“大事业”。
让“养老”变“享老”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
据统计,2023年黄梅县常住人口76.79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21.9%,县城区人口18.8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16.07%。
黄梅县紧盯县内老年人口现状,围绕老年人所需所盼,稳步提升养老服务硬件需求,不断强化失能特困老人兜底保障,聚焦“县、乡、村、小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持续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
目前,黄梅县共有7个乡镇养老综合体,392所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6项上门服务,为全县763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实施了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项目,切实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走进湖北小池滨江新区失能养护中心,只见院内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备,每个房间均配备了空调、有线电视、独立卫生间,老人们有的在凉亭聊着天,有的在休息室内看电视,每人脸上都是一副惬意悠闲的样子。
“这里环境很好,夏天空调温度也很适宜。”刚刚在养护中心过完81岁生日的杨建国笑脸盈盈地说。
为了让老人在养护中心住得安心、吃得暖心,湖北小池滨江新区失能养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全天候陪伴,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护理、文化娱乐、康复理疗、基本医疗等养老服务。
养护中心负责人吴艳红说:“我们这里有78位老人,平均年龄75岁,除了细心做好照料工作,我们还想方设法组织一些娱乐活动,让老人们在这里欢度幸福晚年。”
近年来,黄梅县还重点打造了集机构养老服务实时监管、居家养老服务统筹调度、社区养老服务联动运营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统筹调度的功能,深受老年群体的欢迎。
“口袋公园”扮靓城市“颜值”
绿荫下悠闲散步,篮球场上挥汗奔跑,凉亭里惬意聊天……走进黄梅县黄梅镇西河桥社区的“熙和园”口袋公园,其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游乐设施,已吸引周边市民将其作为休闲娱乐的新选择。
“这个公园建得很好,既有篮球场又有游乐园,小孩特别喜欢,我们老年人也可以散散步,锻炼身体。”黄梅镇帝都花园居民蒋冬梅说。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是通过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等小区域“见缝插绿”,以“绣花”功夫设计建设而成的面积相对较小的绿地开放空间。
近年来,黄梅县始终秉持生态建设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把加大公园建设作为打造生态宜居县城的重要路径,通过“拆墙透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增绿提质”行动,建设完成一大批“口袋公园”,不断扮靓老百姓身边的微空间。
2022年度与2023年度黄梅县的“鲍照园”和“古塔小游园”相继获得湖北省最美口袋公园称号。
“这些‘口袋公园’托起了城市的方寸之美,形成点缀城市的亮丽风景,实现了市民‘推窗见绿、开门见园’的美好愿景,进一步营造绿色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黄梅县政府副县长王小恒说。(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石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