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白山乡的白山国家粮食储备库是黑龙江省诸多国有粮库中规模较大一家,在当地农行助力下,这家粮库正以华丽的“蝶变”助力农民们的梦想走进现实。
“能以最快时间看到钱到账,心才算真正落地。”正在收获玉米的刘继峰说出了当地农民们售粮时的期盼。52岁的刘继峰是龙江县七棵树镇兴隆村村民。今年他种了450亩早熟玉米,产量预计在60万斤左右,按今年行情,产值在51万元左右。然而,提及2023年的售粮情况,刘继峰仍有遗憾。2023年玉米收获后,他早上雇用本村的2台大货车把粮拉到白山粮库,可足足等了两天一夜,到第2天深夜才卖掉,直到3天后才收到粮款。
农行齐齐哈尔分行农户部总经理汤占涛介绍,白山国家粮食储备库主要收购国家储备政策性粮和经营贸易粮,有大型储粮仓73座,仓容18万吨,有500吨的烘干塔和铁路专用线,能同时装卸20个标准车箱。近年来,粮库一直在向“智慧粮库”转型努力。在粮库内部管理上,已实现对粮库内的温湿度、氧气浓度、粮食水分等关键参数实时监测;对粮食的储存状态和安全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基于实时监测和预测结果,智慧粮库还可以提供粮食存储的最佳条件和管理建议,帮助管理人员优化粮食储存的方案和流程。然而,在售粮检测和结算环节,粮库的智慧系统还没有与银行建立有效联接。直到2023年,粮库在收购时过磅、检测、扦样等环节依然是手工记录,效率很低,尤其是仍要登记农民的银行卡信息,待确认售粮的相关资质、等级、价格后,再将信息交由粮库财务部门进行支付。这种操作不仅容易出现信息错误、卡片异常等问题,造成售粮款的支付延迟,给农民带来压力,同时也会导致粮库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今年春播时节,农行齐齐哈尔分行率先为这家粮库安上了一颗火热的“农行心”。刘继峰担心的问题不会再发生了。
“智慧粮库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精确采集粮食存储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并整合到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粮库信息化管理模式。同时,粮库信息管理平台对所有数据进行挖掘、综合分析,从而提高粮食存储的安全性和质量。”白山国家粮食储备库副主任孙广军介绍,今年4月份,粮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与农行银企直连系统对接,并且测试顺利。
“这颗‘农行心’不仅让农民安心,也让粮库放心。”汤占涛说,这颗“农行心”就是为“智慧粮库”系统接入农行的支付结算模块,利用农行银企直连系统,对原有系统升级,既发挥原有系统的功效,不打破使用习惯,又能实现直接、实时的支付结算,不仅能够迅速提高卖粮农户资金结算速度,还能够迅速提高粮库财务人员的效率,减少工作量,降低财务成本。此外,当地种粮大户基本都是农行的长期信贷服务客户,他们的基础信息库可以和粮库的检测系统有效对接,优化先期检测流程,缩减排队等待时间。
齐齐哈尔市,达斡尔语为“天然牧场”之意,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和玉米黄金种植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有耕地 3644万亩,2023年粮食总产达239亿斤,总产、增量均排名全省第一。
近年来,农行齐齐哈尔分行持续加大服务“三农”数字化转型力度,不断助力当地农民享受“云”端生活。截至今年7月末,农行齐齐哈尔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45.3亿元。今年,农户贷款发放额为12.9亿元,100%实现“惠农e贷”模式发放,惠及种粮大户6500户,基本涵盖了全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农行的信息建档工作十分完善,这为‘智慧粮库’的升级奠定了基础,‘智慧粮库’的升级就是农行科技与农业科技的高效融合。”农行齐齐哈尔分行行长李强介绍,今年秋收前,农行齐齐哈尔分行持续加大惠农服务力度,农户线上电子档案已提前补充完善完毕。农民在售粮时,身份证阅读器会自动核验身份,个人信息、种植、贷款等基础信息可随时调用。每一批粮食售后,结算系统会自动识别收购结算单,系统会在线复核,自动打款。
2024年,农行黑龙江省分行把强化县域农村金融服务摆在首位,倾力做好“农”字头文章,积极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为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效能,持续推动《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落地,深入挖掘乡村数字化服务需求,不断强化数字乡村场景建设扩面上量,“三资”平台、“e推客”平台、“党建+信用村”等云场景推广迅速。上半年,农行黑龙江省分行农户贷款创历史新高,年增量超过61亿元。其中,惠农网贷余额系统排名首位,乡村振兴项目库项目对接率达100%,全省新增各类惠农云场景1730个,增长率1006%。(记者 吴旋 通讯员 蓝怀忠 汤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