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9月5日上午,位于江苏省灌南县的3万亩大闸蟹抢“鲜”上市,成为老百姓秋季餐桌上的美味珍馐。从起捕到挑拣、捆扎、装箱,养殖户们脸上一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开捕首日一大早,在新安镇硕项湖大闸蟹养殖基地,数只捕捞船在大闸蟹养殖基地整装待发,“开捕喽”,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吆喝,一艘艘小船划破清粼粼的水面,漾起一层层美丽的涟漪。“起网!”两名捕蟹工人合力将塘口的地笼拎起,肥美的螃蟹在网上“张牙舞爪”,充满活力。随着一篓篓收网,一只只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大闸蟹被捞出水面,这些大闸蟹经过分拣、打包后,迅速通过冷链车发往外地市场。由于水质好,加上科学的喂养方法,这里的大闸蟹个个膘肥体壮,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我每年这个季节都会到这里买螃蟹,这里的螃蟹价格不贵,还特别肥。”开捕节当天,家住灌南县城区的潘明就来到活动现场,当天优惠的活动价格,让他一下子购买了10斤螃蟹,“硕项湖大闸蟹是我们家里中秋节的主打菜肴,一个星期前就听说今天开捕了,价格特别优惠,赶紧过来尝尝鲜 。”在硕项湖大闸蟹开捕节现场,前来购买螃蟹的当地市民络绎不绝。
“今年的高温对大闸蟹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大闸蟹脱壳的时候,会造成一定的伤亡,但是由于我们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优质的水源,再加上螺蛳、鱼虾以及水草等天然饵料充足,蟹的品质不会降低,今年的价格比去年要高出20%左右。”灌南县螃蟹养殖户宋跃抓起一只螃蟹说,“像这样3两以上的母蟹,价格和去年比起来,每斤涨了20元左右。”
大闸蟹养殖要经历5次蜕壳,每蜕壳一次,蟹就会长大一倍左右。今年,江苏苏北地区的大闸蟹在进入第4次蜕壳时候,恰好遇上了持续高温天气。造成螃蟹成活率降低、规格变小,产量比去年下降10%左右。
“今年持续的高温造成螃蟹大规模上市时间推迟半个月左右,但是苏北地区由于气温总体比苏南要低,昼夜温差更大,所以螃蟹上市时间比南方要提早半个月左右。”灌南县水产养殖指导站站长韦娟介绍,今年灌南县螃蟹亩产在150千克左右,虽然今年产量有所下降,但是价格上去了,每亩经济效益达到1.5万元不成问题,预计今年全县螃蟹总产值将突破3亿元。
灌南县地处沂沭泗水系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域内河流纵横交错,凭借独特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水域生态资源,已有三十多年大闸蟹养殖历史。丰富的水域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养出了“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爪长、体壮”的“硕项湖大闸蟹”。作为灌南县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灌南大闸蟹养殖面积达3万亩,年产大闸蟹4000吨左右。
新安镇硕项湖片区是灌南县大闸蟹养殖的主产区,养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近年来,新安镇大力推动“党建引领 ,富民兴村”工作,以尹湖村为核心区,联合硕项村、大胜村、刘园村建立大闸蟹产业党建联盟,投资5500万元,流转20亩土地建设灌南县硕项湖大闸蟹交易市场,覆盖周边大户、小户共15000余亩螃蟹养殖场,螃蟹养殖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就业。“我们将充分结合资源优势,讲好品牌故事,做好产业文章,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硕项湖大闸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灌南县新安镇镇长翟伟表示。
养殖大户宋成伍是新安镇螃蟹养殖产业的领头羊,从2003年开始从事螃蟹养殖,在从事水产养殖之初,他刻苦钻研技术,从书本中和实践中摸索养殖技术,后来总结出一套实在有效的水产养殖技术。近年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通过企业发展、技术改革、网络电商等方式,联合多方力量,带领周边养殖户探索产业集聚、党企共建模式,打造“科技养蟹、质量兴蟹、绿色强蟹、品牌促蟹”发展品牌,不断提高大闸蟹产量和质量,让大闸蟹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蟹”。
“我们虽然是这两年才开始养殖螃蟹的,但是因为有宋成伍,我们从来不担心技术,而且,更不愁销路,这让我们对螃蟹养殖的信心越来越足。”来自刘园村的养殖户刘建波在宋成伍的影响下,2001年投入100多万元养殖了100多亩螃蟹,同样的水质、同样的喂养方法、同样的品牌,统一的包装和销售,让硕项湖大闸蟹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实现了良性循环。
“有品质才有品牌,我们硕项湖大闸蟹基地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用水、统一喂养、统一技术,保证了螃蟹的品质。”宋成伍介绍,“消费者用同样规格的硕项湖大闸蟹和外地品牌螃蟹相比,煮出来以后,我们的螃蟹不管是口味还是蟹黄蟹膏,都明显优于外地螃蟹,而我们的螃蟹价格只有这些品牌螃蟹价格的一半左右。”宋成伍告诉记者,目前,硕项湖大闸蟹在苏州、无锡、常州、杭州等地都有定点销售门市,在当地市场供不应求。“现在,我们的螃蟹一律贴上硕项湖大闸蟹的品牌商标,因为坚信自己的质量一定可以打造成优质的水产品牌。”(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孙荪 殷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