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高质量发展巡礼 || 临平 与河共生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位于临平区的中国(杭州)算力小镇(杜人杰 摄)

在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所有涉企业务一站式办理;良田美池、稻浪翻滚,宛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田园风光;运河蜿蜒,绿道环绕,将沿岸村庄与产业串珠成链……一幅幅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画卷,正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这片宜居宜业的热土上铺开。

全域土地整治种出都市田园绿肺

临平区锚定“数智临平·品质城区”发展目标,在区第一次党代会中提出“南融、北创、东靓、西优、中兴”的全新区域发展战略。“南融”战略是临平区域发展过程的关键一环,即全面融入杭州主城一体发展。乔司街道则是实施“南融”发展战略的主阵地。

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规划,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备前提。乔司街道区位条件优越,但因城乡功能混杂、产居混合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发展。2021年11月起,临平吹响乔司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号角,集中整治、征迁一片、复耕一片,为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腾挪空间。目前,整治后的约5000亩土地完成集中流转,各方合力集中开发,全速推进“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项目建设。

“土地复耕完成后,我们在去年立秋前后抢种了一季水稻,并于当年11月底完成收割,亩产550斤左右。”“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项目负责人郑涛涛说,在这次尝试中发现,土壤改良后的亩产可以达到1500斤以上,随后对复耕土地开展了专项拣石及肥力提升工作,今年采用了一季早稻一季蔬菜油菜轮作的种植模式科学开发复耕土地。

放眼远眺,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田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远近市民都可以来此倾耳聆听繁华都市中那一曲田园牧歌。接下来,“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还将通过打造“无人稻田”、都市田园会客厅、“大野时尚”艺术中心、稻田乐园、科普走廊等项目,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

“项目整体建成后,不仅能够稳定地产出粮油等农产品,还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研学于一体的新场所。未来,我们将引入农业行业的头部企业,为农业科技落地试验提供平台,更好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郑涛涛介绍。

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企业是创业创新的主体,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如何服务好企业,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

企业开办、用工退工、施工许可……经营主体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各式各样的审批事项,信息零散,部门分散,往往让企业“挠破头、跑断腿”。为破解这一难题,临平区于2021年成立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实现了涉企服务一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为广大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的营商土壤。

临平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整合了全区23个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涉企服务资源,围绕产业数据分析、增值服务拓展、业务高效协同目标,为企业提供人才、金融、法律、空间等专项领域资源,优化行政审批、政策兑付、诉求汇集协调等企业服务,目前已涵盖1240个服务事项。

原先,企业进行政策申报,需要带材料去部门和镇街审核盖章,因为各个职能分布在不同区域,需要跑好几趟。如今有了临平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网上集成通办,靠数据就能代替人跑腿。构美(浙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关部负责人黄琴笑着说:“有了这个平台,我们申请政策的兑付时间周期大大缩短了,同时政策需要的材料和操作流程也很明晰,帮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提供了很多便利。”

今年以来,临平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线上平台注册企业已达2.1万家,上线政策196条(其中免申即享政策92条),兑付资金8.9亿元,主动推送政策188条,推送企业4740家,政策推送率96%;各渠道共计受理诉求6825件,已解决6727件,办结多跨疑难诉求98件,解决率98.6%。在上半年“为企办实事”满意度调查中,临平区企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排名第一。

生态转化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古运河上塘河居中、京杭大运河在西、运河二通道在东——坐拥三条运河并形成“开”字形运河网络的临平,是杭州乃至浙江运河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临平区以大运河为核心全面开启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在全力释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挖掘更深层次的运河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

“妈妈,你看白鹭,这里的环境真美呀!”恰逢周末,市民文琪带着家人来到运河畔,孩子欣喜地感叹。

“这里以前是沙场、那里是工厂,周围又脏又乱,现在环境如此好是想也不敢想的。”看着家门口这般人头攒动的景象,家住鸭兰村的马茂仁也忍不住上前凑凑热闹,看着原本杂乱无章的沿河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听着大家的夸赞,他非常自豪。

“你看,现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画面,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半裸露的土地,这些年我们村大变样啦。”崇贤街道三家村村民纷纷笑着说,“自从我们村被划入绿道建设片区后,生态环境肉眼可见变好了,未来的藕粉生意也会越做越好”。

临平大运河(郊野段)绿道是沿大运河打造的一条长达29公里的绿道,它连通崇贤街道、塘栖镇、东湖街道、运河街道,堪称大运河(临平段)沿途城镇间的绿色水岸生态走廊,串联起乡村风光与特色产业,勾画出一幅独具魅力的生态美景。

“三家村所代表的藕粉文化、鸭兰村所代表的红色文化都因绿道建设而串联在了一起。不同村落之间,因为绿道的打通,彼此之间的人流、客源可以交互和共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更好了,消费者的体验更好了,就会有更多人愿意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增收。”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串联起民俗、古迹、采摘、观赏、运动等绿道,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的绿色之道。”

一条绿道,让当地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保护的意义。放眼沿线,临平已推动双桥村、鸭兰村等多个村庄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塘栖村建设未来乡村,并成立“邻里绣娘团”“幸福的院子”等共富工坊,为周边村民增加就业机会。

活水长流、古运新生,流出的是灵动的城市气质,生发的是奋进的时代脉动。放眼未来,临平也将用好用足大运河这个“超级IP”,讲出更多与河共生、共融、共兴的动人故事。(记者 曾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