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将区域内矿泉、大豆、旅游、红色底蕴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中国矿泉特色康养城、抗联红色文化传承区、优质矿泉食品加工区“一城两区”,奋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五大连池市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位列黑龙江省第26位,同比晋升34位,增速位于全省第二位。
厘清发展思路,做强产业点燃县域经济“主引擎”。五大连池市根植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开发潜能,不断丰富价值链、延伸产业链,狠抓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县域特色经济。招商引资再提速,坚持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坚持不懈引大引强引头部,紧盯“500强”、上市公司、头部企业引“龙头”,精准化赴外招商,引进中广核、中储粮、中电建等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6家。产业发展再起势,聚焦康养文旅融合发展,高标准承办了首届中国康养城市发展高峰论坛、2023中国康养旅居发展大会暨第二届康养城市发展论坛,引进了国家级金牌农家乐高老庄生态园、逸和源旅居康养中心、福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低碳观光旅游康养中心等产业项目;充分挖掘矿泉城市的独特品牌优势,全力打造矿泉食品特色产业链条。科技创新再赋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中国大豆种业硅谷,成功创建全国惟一一家以春大豆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相关专家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现有科研团队32个,自主知识产权大豆品种178个,16家大豆种子企业年销量16.2万吨,销售金额13.2亿元,实施的黑龙江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开创黑河市分子育种先河。
创新振兴路径,融合发展激活群众致富“内生力”。牢固树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把增加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粮食供给水平。以夯实基础为核心促发展,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10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比例28.6%,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多元化培育富农增收产业,引进了4000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北鱼集团冷水鱼繁育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矿泉水稻、食用菌、中草药、矿泉鱼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富农增收新动能不断激发。以打造品牌为重点促销售,持续开展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着力畅通从产地到市场的精准对接渠道,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大豆种业高峰论坛、全国大豆良种增产增效计划现场观摩与座谈交流会、全国种业基地建设推进会等多次国家级会议,提升农产品影响力。以联农带农为举措促增收,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提供种苗、农资等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服务,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种业公司与繁种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累计签订产销订单4000余份,订单面积788万亩次,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同时,以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合作社吸纳农户,使小农户充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带动5945户农户实现增收,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聚焦城市定位,城旅互联构筑产城融合“新高地”。五大连池市立足打造中国矿泉特色康养城,扮“靓”城市颜值,做“美”乡村环境,蓄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之地。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群众出行需求,开通“五大连池—哈尔滨—北京”黄金航线,旅客吞吐量达2.83万人次,同比提升97.9%,并不断升级改造市域主干道路、乡村道路、农村危桥,构建了高效畅通快捷的城市路网体系;聚焦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实施智慧供热、智慧水务、垃圾分类中转站等项目,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正在加快推进;聚焦提升城市面貌,全市改造老旧楼房83栋、改造面积49.36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加大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资金投入力度,教育、文化、卫生领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鑫瑞小学荣登“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名单,五大连池市被评为“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县”。重点打造宜居宜游乡村,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农村环境更加向善向好。朝阳山镇先后入选全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金山村被评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边河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发展旅游村,梁山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平镇获批创建全国第五批综合改革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建设乡富民村被评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
进入新发展阶段,五大连池市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深挖资源禀赋优势,抢抓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机遇,以昂扬的斗志、奋发有为的状态,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健全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厚植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作者系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委书记 马勇)